阿朝的一年四季: 9、第 9 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阿朝的一年四季》 9、第 9 章(第1/2页)

    第九章

    跑到城外,阿朝脚步没了来时的轻快,踩石板上,每一步都有些发沉,嘴里嘟囔着:“明明都在桥底等了那般久了,想说的话都到嘴边,怎么见着人,连抬头看一眼谢夫子的都不敢,转身就跑了呢。”

    “阿朝啊,阿朝你该说跟夫子闲聊一会的,最起码要让人家对你有印象,晓得你的名字。”他踢着路边的小石子,懊恼地挠了挠头。

    方才那阵慌神,连句完整的问候都没说出口,只留夫子站在原地,握着那一束被他攥得有些蔫的野花。

    他叹气,“夫子会不会觉得他冒失吧?”

    阿朝越想越有些无措,又忍不住低头看自己的手,方才递花时,碰到了谢夫子的手指,是暖的。

    “至少花送出去了,夫子也收下了。”他对着空气小声安慰自己,脚步慢慢轻快了些,开始盘算回家后要赶紧把王家的水缸挑满,把后院的柴劈好,免得又挨骂。

    他跑的跟兔子似的,人影都不见,谢临洲想还都没处还。

    刚推开王家那扇吱呀作响的大门呢,三舅母王郑氏尖利的嗓音就先撞进耳朵,“你这小哥儿还知道回来,吃了饭就不见人了,干嘛去了?这日头都起来了,水缸还是空的,灶房的柴也见了底,你是去外面游山玩水了?”

    王家干家中活计是轮流的,昨日是大房今日就是三房,若有突发情况可以调整。每次轮到三房做事,阿朝总累上许多,手臂都酸软无力,夜里洗衣裳都难受。

    对三舅母,他不敢辩解,赶紧低下头,攥着衣角小声应:“我拉肚子想上茅厕,免得臭到你们,便去了外头的茅厕。”

    “去茅厕?”王郑氏叉着腰走过来,半信半疑,但想到这个老实巴交的小哥儿,就信了,“没事就赶紧干活去,你大舅母他们去地里干活了,娘又回乡下探亲,家里就我们三房的,你不干活,想累死我们?”

    转而,又嘟囔:“还不晓得背着我们吃了什么山珍海味,拉肚子,哪有那么多肚子拉。”

    骂了一顿,心里舒坦。

    阿朝唯唯诺诺:“我省的了,三舅母,我这就去做事。”

    他慢慢走远。

    面对三房,最好的态度便是顺从,顺从,他便不需要挨骂挨掐,活儿也稍稍少一些。

    王绣绣从堂屋内出来,笑颜如花,“娘,我去国子监送东西给赵郎。”

    前段时日,她跟着去城里,认识了国子监的学子,一来二去,眉来眼去,两个人互相往来起来。

    王郑氏刚坐回院子底下准备晒衣裳,听见这话手里的动作猛地一顿,抬头,眼角的细纹都笑成了花,手里的活儿也不干了,“去!可要快点去。”

    她快步走到王绣绣跟前,伸手理了理女儿鬓边的碎发,目光带着几分得意:“早知道今日要去,该把去年娘掏大钱给你买的那身水绿罗裙找出来穿,多精神。”

    说着又转身往屋里走,“等等,娘给你装些蜜饯,国子监的先生学子多,让赵郎也分给同窗尝尝,咱可不能失了礼数。”

    王绣绣站在原地抿嘴笑,朝阿朝的背影瞥了眼,心里越发得意。

    王郑氏却已经从里屋拎出个坛子,打开来里面是亮晶晶的糖霜核桃和蜜渍青梅,一边往帕子里包一边絮絮叨叨:“赵郎那孩子我见过,眉眼周正,说话也稳当,又是国子监的学子,将来定有出息。你俩如今常往来,可得守好分寸,别让人说闲话,等将来……”

    原本这些吃食都是她到城里买回来,准备留给自己宝贝儿子的,今日知晓女儿的事也是大出血。

    她对自己一般,对底下的儿女很舍得。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说到这儿她故意顿了顿,眼角的笑意更浓,“等将来他金榜题名,咱们家绣绣就是状元娘子,娘啊,也能跟着沾光,坐在正屋里受他一声‘岳母’的称呼。”

    说着把包好的蜜饯塞到王绣绣手里,又推了推她的胳膊,“快去吧,路上慢些,别让赵郎等急了。”

    王绣绣红着脸应了声,转身往外走,王郑氏还站在门口望着,手不自觉地摸了摸鬓角新插的银簪。

    那是她特意找出来戴上的,想着若是赵郎今日送女儿回来,也得让他瞧瞧,自家也是懂规矩、有体面的人家。

    阿朝远远的听到她们的话,特意回来偷听了下,忍不住耻笑,前段时日还骂隔壁家的小哥儿,“呦呦呦,一个未出嫁的小哥儿,竟然去送东西。你爹与阿爹养你这么大,是让你干活养家的,不是让你去攀那些读书人的高枝。啧啧啧,一点都不脚踏实地,还想着飞上枝头变凤凰。”

    大周朝民风开放,但也难免有固守成规之人。

    他停住回想,回去干活。水缸装满水、柴火劈了不少,他揉一揉发酸的肩膀手腕,准备去菜地摘菜做饭。

    三房的儿子王安福与大房的王安权要去学堂上学,晌午吃饭的时候,一大家子全都聚在一块商量这件事。

    王家的八仙桌摆在堂屋中央,蒸腾的热气裹着饭菜香飘满屋子。今日活计多,煮的是稀饭,饱肚子,王陈氏亲自下厨炒了个肉,阿朝炖的豆腐、炒的青菜。

    与在村里的百姓相比,王家住在城里,家境已算不错,偶尔有肉,时不时能逛集市。

    王老爷子坐在上首,手里握着筷子,先夹了口青菜,才慢悠悠开口:“安福和安权都到了进学堂的年纪,下周就把束脩备好,送他俩去西头的李先生那儿。”

    京都实行严格的‘坊’(居住区)与‘市’(交易区)分离制度。东市、西市乃是朝廷划定的专属商业区域,内部主要是商铺、货栈、邸店,以商品交易、物资流通为主。

    私塾需要依托东市、西市的‘人气辐射’,所以建立在其周边的坊区。之所以去西头的李先生那儿,主要是人家‘物美价廉’。

    话音落下,大房的王陈氏笑开了花,给身旁的王安权夹了块肥肉:“听见没?往后可得好好读书,别辜负你爷爷的心意。”

    他们都不爱吃瘦肉,就爱吃肥的。

    三房的王老三也跟着应和,往王安福碗里添了勺豆腐羹:“是啊,你俩在学堂得互相照应,要是有人欺负,回来可得跟家里说。”

    王郑氏坐在一旁,扒拉着碗里的饭,眼神却不住往两个孩子身上瞟,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抬头对王老爷子说:“爹,李先生那儿规矩严,我看不如给俩孩子做两身新布衣,上学也体面些,别让人瞧着咱们王家小气。”

    “这话在理。”王老爷子想了一通,点头,“让你媳妇们抽空去布庄挑块好布,赶在上学前做好。”

    满屋子的热闹声响里,阿朝坐在最角落的位置,手里的筷子轻轻戳着碗里的稀粥,没怎么动过。

    他垂着眼,耳朵却把每个人的话都听进了心里,束脩、新布衣、李先生的学堂,这些字眼像细针似的,轻轻扎在他心上。

    想起爹娘还在世的时候,他远远看见过学堂里的孩子背书,朗朗的声音顺着风飘过来,那时候他就偷偷想,要是自己也能识几个字就好了。他爹娘晓得他的心思,说从海外回来就送他去上学,可……

    如今的他寄人篱下,吃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