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60-70(第9/23页)

就盼商队看上他们的货常来,这已经是井田镇的风俗了。

    “十九娘,你和你阿耶常说官话吗?”

    梨花道,“只要不认识的我们就说官话。”

    认识的都知赵广安底细,说官话没用,跟不认识的人说官话有种显摆的意味,赵广安很享受,梨花自己也不讨厌,鼓励大家道,“官话很好学的。”

    “好学什么呀?”老秦氏苦着脸道,“我跟孩子们说官话,他们笑我是怪腔怪调。”

    老吴氏也有这种感觉,嗓子像被鸭子啃过似的,语调特别怪,不过她可不会承认,“孩子精力充沛,学什么都快,你和他们比不是自取其辱吗?”

    “我哪儿晓得。”

    眼瞅着话题跑偏,梨花拍手,“莫吵了,继续跟着黄娘子发音,实在不行,今个儿起我们就说官话。”

    “啊?”老秦氏拍额,“太难了啊。”

    “慢慢来。”

    梨花又去看汉子,赵铁牛最积极,赵广安教完后,他自己重复几遍,然后找话问赵广安,“堂弟,今天太阳好大用官话怎么说啊?”

    太阳哪天不大?太阳永远都是那么大,赵广安回,“说晒就行。”

    “太阳好晒?”不还是戎州话吗?

    赵广安纠正,“你直接说晒就行了。”

    “他们问我从哪儿来我怎么说?”

    “这跟官话有什么关系?”赵广安讨厌读书,但做夫子却灵光得很,“学官话,其他事以后说。”

    赵铁牛没得到答案,咧起嘴笑起来,“堂弟,你说你当年在学堂这么用心的话,估计早考上秀才咯,哪儿用得着跟王家结亲啊。”

    王家是赵广安心里的一根刺,他瞪赵铁牛,“你又行了?你这么行,那你说说咱哪天能到益州啊”

    “咦”赵铁牛竖起食指左右摇摆,“你又行了是戎州话,官话不这么说,官话要说聪明”

    赵广安翻白眼,眼角瞥到门口偷看的梨花,正色道,“好好坐着,官话是腔调,跟你说什么没关系。”

    “三娘不是这么说的。”赵铁牛反驳。

    赵广安挺直腰板,“三娘的官话还是我教的呢。”

    赵铁牛不吭声了,谁没事会学官话啊,也就赵广安游手好闲的人会学,奇怪的是竟被他学到了,不仅如此,还有装腔作势的一天。

    他道,“堂弟,继续教。”

    赵广安清了清嗓子,“接下来是吃饭,咱爱说干饭,这是不行的,官话要说吃”

    戎州的方言已经有所调整了,放在过去,满嘴的干饭,嘎嘎,菜菜,粑粑等词儿,赵家老家是东边的,用词还好,所以这些纠正起来不难。

    梨花站了会儿,又去看赵广昌。

    孩子们有些怕赵广昌,所以听得很认真,偶尔有一两个走神的也是年岁小的。

    在宅子住的这几天,大家没事就反复练习官话,赵广从他们回来这天,简单的日常用语基本都会了,就是从小带的口音去不掉,不过这点能找说辞搪塞过去。

    眼下人已经回了,她们得准备启程了。

    几日过去,征兵好像没了消息,只是她和黄娘子找去她姐妹的住处时,里面已经没人了,问邻里,说是衙门给官员家眷安排了统一的住所,不仅这户,附近的官员家眷都搬走了。

    梨花直觉有事发生,于是赵广从他们一回,她让大家套车连夜出城。

    赵广从瘦了一大圈,还黑了不少,像从煤炭堆里出来的,给黄娘子惊得差点没认出来,“赵郎?”

    赵广从坐在门槛上抱怨,“三娘,你这次把我们害得好苦啊。”

    梨花检查背篓里的手实,她不识字,让赵广安根据手实的记载把相应的人数清点出来,茫然地看着赵广从,“我何时害你们了?”

    “你好意思说?益州在征兵,我们差点被抓走你知道吗?”

    想到自己虎口逃生的经历,赵广从心有余悸道,“这次就算了,下次我是再也不去了。”

    也是他疏忽了,忘了带过所,要不是跑得快,就被官兵抓走了,赵广从抱住黄娘子,“你差点就见不到我了。”

    黄娘子拍拍他的背,这几日跟赵家人相处得很愉快,是以她脸色红润,再被他一衬,美得跟朵花似的,菊花婶拉开她,“男女授受不亲,你注意些。”

    黄娘子的家人都死了,再被赵广从坏了名声,往后要嫁人就难了。

    赵广从怀里落空,尴尬的挠了下头,黄娘子也尴尬,问他,“饿不饿?我买了面条,给你煮面?”

    两次出门都是跟梨花,经不住梨花念叨,她买了许多东西。

    赵广从点头,“我怎么闻着肉香了?”

    “炖了骨头汤,我先给你盛点。”她自然的往灶间走,周氏脸色铁青,碍于人多不好发作,但那双眼差点没把赵广从盯个窟窿出来,赵广从佯装没看到,跟梨花说,“益州征兵,这些手实怕是用不上了。”

    益州征兵是梨花没想到的,这跟那段记忆太不一样了,她问赵三壮,后者脸色凝重道,“不知道是不是征兵,反正官兵到处抓人。”

    他的措辞更为谨慎,梨花问,“抓到何处?”

    “不知道。”

    要是这样的话,益州的手实就没用了,而且走官道恐怕不安全,益州征兵,戎州恐怕也快了,梨花道,“先出城,出城后再做打算。”

    征兵总有缘由,打仗?叛变?总得有个让人信服的理由。

    梨花决定出城后再打听。

    在宅子住了几日,大家已经喜欢上这儿了,突然听到说搬,都有些不适应,“十九娘,咱们还回来吗?”

    戎州城挺好的。

    谈不上安居乐业,但不像在其他地方提心吊胆。

    梨花道,“往后太平了咱就回来。”

    不过也许是很多年后的事儿了,那段记忆里,西南动乱持续了好多年,在场的好多人都没等到回归故里的那天,梨花说,“大家莫沮丧,只要咱们齐心,日子会越来越好的,想想咱们在奎星县的时候,日子是不是好很多了?”

    是啊,在奎星县朝不保夕,好不容易走到戎州还差点被官兵杀了。

    想到那些惨死的难民,大家伙不磨蹭了,“走走走,现在就走。”

    那几家看赵家脸色办事,赵家要走,他们也不耽搁,笨拙的套好车,所有人往车上一坐,赶着先走了。

    赵家队伍长,落在最后,不过梨花又买了两头牛,加上族里的共十一头牛,稍微挤挤,都能坐车了,除此,还有个好消息就是通过几日针灸,老村长的嗓子能发音了。

    就是嗓音太过粗哑,说快了就听不懂。

    如梨花所说,日子有盼头了。

    许是益州征兵的消息传开了,出城时需出示过所,梨花准备得齐,加上一口官话,守城官兵没有为难她们,倒是她们身后的几人冒充良民身份被官兵看了出来,几人当场被拖走,喊叫声响彻整条大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