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国宴打脸使臣: 17、金杯案、下定决心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华夏国宴打脸使臣》 17、金杯案、下定决心(第2/2页)

我知道,二姐你也向来是最认真负责的。”

    洪二姐忙不迭点头。

    “只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身为大隆子民,当然要永远将大隆放在第一位考量。”

    这话说得没毛病。

    天王老子来了也挑不出毛病。

    即使如此,苏晓瓷也不会光说这样空洞的大道理,而是适时神秘一笑,调动众人的好奇心。

    “你们知道吗?我听说,东丽国如今啊,并没有咱们大隆这样搜罗天下英才的科举。”

    “啊?真的吗?”

    “居然没有科举?”

    不了解东丽国此条国情的膳婢膳使们,完全懵了。

    她们瞠目结舌,简直比刚才得知东丽使臣或许偷东西还惊讶。

    在华夏大地上,只要努力读书,就会有出路,就会有出息——已经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人们最朴素的信仰、最洁净的期望。

    生在淤泥里的小鱼小虾,也能跃过龙门去,凭借好风青云,直上九霄。

    通文达理的有识之士,开卷有益的好学之风,是这个国家的根基。

    所以她们这样的女儿家也愿意学习读书识字。

    真学出了名堂,说不定还可以当女官呢;

    所以再贫寒的家也会挤出一些银钱供孩子去书塾。

    本朝书塾林立,蔚然成风,束脩本来也不太贵的;

    所以在山坡上叼着草梗的放牛娃,也敢枕着手,做一个金榜题名、封侯拜相的美梦。

    科举是一股流动的力量,不分男女老少,注入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脊梁,让他们能挺起腰杆,蓬勃向上。

    但是东丽国不是这样的。

    “是真的呀,他们真的没有科举,所以东丽国是出了名的等级森严。”

    苏晓瓷叹了一口气。

    她口才好,不只在于嘴甜和博识,更在于最会审时度势,用浅显而具体的例子令人感同身受。

    就比如现在,只用一句“东丽国没有科举”,便轻轻松松帮助众人完成对东丽国的祛魅,也更好地为自己接下来的话语做了铺垫。

    苏晓瓷:“所以,东丽国那些使臣,本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们是出身高贵,不是品格高贵。”

    忽而一顿,苏晓瓷严谨补充。

    “……哦不对,他们其实挺穷的。可能没有那么多金汤匙可含。”

    众人:……

    苏晓瓷这话太狠了,但是意思她们倒是领悟了——

    不能因使团出身高贵,便断定他们不会做低贱之举。

    想想也是,大隆国运昌盛,越来越富饶,东丽国来进贡越来越频繁,拿回去的回礼也越来越多。

    人心不足蛇吞象。

    正大光明得到一筐金银,也不耽误再偷拿两颗枣。

    “嗨,这事儿说来也简单!”

    急性子的王巧娘强势总结。

    “这回他们再来,咱们且仔细瞧瞧!”

    凡世间蹊跷妖异之事,一怕有备而来,二怕事后回想。

    而如今鸿胪寺寺众人对东丽使团的态度,便将这二者全占了。

    等使团下月抵达,她们这几十双火眼金睛盯紧些,自见真章。

    对王巧娘此言,众人都点头附和,说有道理。

    苏晓瓷更是摩拳擦掌,热血沸腾。

    她算算时间,东丽国使团如果照常抵达的话,应该刚好在她膳使晋升考核之后。

    而苏晓瓷能够确定,那时的自己已经成为膳使了。

    如此,她就能站得更高一些、更近一些地看看东丽国使团有没有搞鬼。

    想占鸿胪寺、占大隆的便宜?

    她可不会轻易放过。

    哪怕自己人微言轻,也必定要竭尽全力,不让他们称心如意,还得让他们付出应有的代价。

    只是,到时候的事情,到时候再说。

    此时此刻,苏晓瓷却是不愿多想起东丽国一秒,怕自己忍不住要生气。

    她便随便找个话题转移过去,气氛重新变回愉快的友人欢宴。

    小娘子们笑闹着,聊聊近况,说说贴心话,分享宫中的小道消息。

    可怜苏晓瓷本来是为了不生气,才转移的话题。

    结果……马上就听到一个令她无比生气的消息。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