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掀翻大宋: 270-28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70-280(第1/14页)

    第271章 赵构登基

    周元敬这一路上本来有些疲惫,见了周臣之后立刻疲劳消散,腰杆挺直,双手叉腰,在柴门之外吼道:“逆子!”

    周臣吓得一个机灵,墨汁在纸上印了一大团,他抬起头来,见老父亲竟不知何时在门口站着,霎时间如在烂漫春日见修罗景一般,心中狂跳,赶紧起身出门相迎。

    周臣上前去,哀声说道:“孩儿不孝!昔日因琐事不合,一时冲动离家,数月未见,我心中已知错,惶惶如隔三秋矣!让父亲忧心挂念,孩儿罪该万死!今特将您接来,还望父亲见谅!”

    周元敬冷哼一声,看在这小子识相的份上,不与他发作,只把背篓放下,叫这孽子给他拿进屋中。

    周元敬进了屋,环视着四周,见屋子不大,收拾的还算整洁,“你如今成日备考,考得如何?”

    周臣凑上前说道:“如今已考过两门,待到五月初就要考第三场。”

    周元敬又问道:“可与同场学生,江宁府名师相聚?”

    周臣迟疑道:“这……也聚过两回,只是江宁府新开科场,众学子也不知会考些什么,只靠自己猜测,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我听在耳中,也不知谁说得准,是以只在家自己温习了。”

    周元敬点点头,“把你前两场答卷拿来我看。”

    周臣就把之前默写过的科场答卷拿来,递给老父一观,而后上前去给父亲把靴脱了,笑得十分谄媚,“父亲可算来了,快替我一观,前些日子张康来过,还送给我几个考题,说是他自己押得,我自做了题,却无人相看,如今只等父亲来呢。”

    周元敬冷哼一声,见他那模样就知是有事相求,自到他那小炕上歪着身子看自家孩儿考卷,从头看到尾,之后又看了他几个学生自押的考题和文章。

    全都看过后也便心中有数,又转头见孽子周臣正坐在窗边苦读书,颇有他小时候用功模样。窗外阳光明媚,此乡间寂静,只有鸡犬相闻,与北方战乱相比,在这江宁府乡下田间茅屋之中,真有世外桃源之感。周元敬心中感慨,一路疲乏的倦意来袭,便乘兴而睡,待到起时,窗外已春日迟迟。

    周臣从乡间路上拿了吃食回到家中,推开柴门进院,一样一样从小篮里掏出来摆在桌上,“父亲起了,这一路上奔波操劳,准是累坏了。孩儿不孝,竟没想到此事。”

    周元敬起身穿靴,问他:“在这乡下也能买到吃食?”

    周臣说道:“若不买来,我哪里又有功夫生火做饭?这徐家村别看只是个村落,该有的都有。村前排有个货郎家,不光卖些杂货,还管往城中跑腿,每三日还去一次驿站,十分便利……”

    他一边准备碗筷,一边说道:“我也是后来才得知,这乃是潘大人治下政策,名‘村村通’的,在这江南各府,由州府施行。不光通信件、布告示,还严令修路,各官府都有计划,这徐家村经了江宁府袁大人考量,意在五年之内实现主要的道路硬化——就是似府城一般铺了水泥的,叫农户出行便利,能自行运送土产……”

    他小心看着父亲面色,见他沉默不语,自己手中不停歇,把最后一碟拿出来,乃是蕉叶包的猪头肉,而后又拿出一碗杏酱,往上一浇,“这是村口徐大娘家绝活,说是在城中食肆里学的蒸猪脸,在这村里是一绝,父亲尝尝。”

    周元敬看去,除了蒸猪脸之外,还有煎豆腐,盐煨竹笋,咸糍粑,果真色香俱全,父子二人拿小杯倒了米酒,对饮一杯。

    周臣见父亲自到这茅屋来,还没说不许他考试的事,心中有些打鼓,他这可说是先斩后奏了,如今被父亲找上门,十分理亏,“我给父亲送的刊物,父亲可看了?”

    周元敬冷哼一声,“你人不大,倒管起你爷来!那书上人高谈阔论,是能为民做主还是能给人活路?叫你巴巴的送过来。”

    周臣不见父亲时,还能挥斥方遒,既见了就只有蔫头耷脑听训斥的份,嘀咕道:“我见你老人家做官,不还是被那姓姚的穿小鞋,到头来也没为民做主……”不然也不会闲赋在家,两年没听朝廷调任了。

    周元敬狠瞪他一眼,这才叫孽子住嘴。

    周臣没吃一会儿又说道:“我见江南大好,不如父亲和我一同考试吧。”

    周元敬气道:“我都做了这许多年官了,我考个什么!你自考你的,莫管你老子!”

    周臣不服气道:“许多人想考还没得考呢,朝廷已多少年不开科举了?那乡试县试又轮不到我……”

    周元敬说道:“只你这些个小辈的想考没得考,你爷我是考出来的。”

    二人吃完了饭,周元敬便把他考卷拿出来,给他逐题讲解,一直到点上油灯,才堪堪讲完,末了说道:“……前两场考题多为实事,第三场想也不例外。你第一场考水利那题,提到馆陶一地,馆陶在何处?在北京大名府边上,恰好前些年黄河改道,由此地北改到南,突发大水,官民皆受其害,当时惨状至今不忍回想……”

    周父谆谆说道:“……我一路上也探听了江宁府科考一事,这考题听说是江西袁氏所出,经了苏州府众官员审过,才给尔学子考的。既问黄河,可见整个江南官吏都有北上之心,你答实务,莫要拘泥于江南一地,南北都要兼顾,或能取上。”

    又拿了周臣之前作答之文,“……文采稍显不足,也不知怎会叫你过了前两试,若说这江南一地不重文采,只重实事,却也不能连遣词造句都不顾,你这写的都是什么?我早年间日日督促你念书,你的书都念到狗肚子里去了!要现在再补,又怎能补得上?只在这考题上多下功夫吧。”说着拿出纸笔来,按着稼禾、商贾、税收、乡间防火、大灾救治、百姓教育、出海贸易、城郭手工业这几项都出了例题,写在纸上叫他自写文章。

    周臣捧着亲爷出的题,小声说道:“父亲怎就知道是这几个?”

    周元敬说道:“我哪里知道?这是你明天做的,后日还有别的呢!”

    既然不知道考哪个,自是全准备了再说。太上不兴科举,十几年来自太学取士,如今小辈都不知道他们曾经科考的苦!现潘大人在江南重开科场,也让这些个只知道嘴皮子花花的小年轻也考上一考,就知道什么是龙虎榜,什么是修罗场了!

    *

    江宁府第二场考完之后,袁府尹又把取上的考卷送到了苏州府,潘邓翻看一番,心中稍稍安定些许。这大宋的读书人终归是人数众多,总有有真才实学之人,就算离了政治中心,也不至于到无人可用的地步。

    张清自在主公北上汴京之时带兵占领江宁府之后,就常常在江宁驻扎;林冲随潘邓在苏州府;关胜则在广德军练兵。转眼到了五月科考结束,官员充沛,他们也该图江州了。

    潘邓问道:“去江州的人可回来了?”

    林朔答道:“斥候还未回归,不过遣人送了信回来。江州一地虽离苏州府尚远,也是江南东路治下州县,府尹康大人虽为人刚直,却也不是不通人情之人,他刚继任时,曾到苏州府拜见,主公可还记得他?”

    潘邓说道:“我记得,可他那时既来见我,想必有些香火情,如今却不发一言,不正说明此人一心向宋,不肯归于江东?”

    林朔笑着说道:“时局变换,人心也易变,主公不必心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