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270-280(第2/14页)
。府中余通判与康大人相识,只待我苏州府出兵之前,派余通判西行,再且问他一问。”
潘邓点点头,“若能好言相劝自是最好。”
*
北京大名府,康王赵构兵马大元帅府内,众臣齐聚,黄潜善率先出列,拱手说道:“殿下,当今之世宗庙倾颓,社稷无主,天下苍生皆盼明君!太上皇北狩,皇帝驾崩,如今唯有殿下乃太宗血脉,殿下若不登基,何以对得起祖宗?何以对得起这万里江山与天下百姓?”
赵构心中十分不安,这事怎么就到了今天这地步?他本就是父皇膝下一个普通皇子,母亲韦氏身份不高,他也自小不受宠爱,既不像太子桓一样生来备受瞩目,也不像三皇子楷一样天生聪慧为父皇喜爱。
当初只是出使金国,半路见形势不对,又返回了而已,怎么兜兜转转到了如今,众臣子都要让他登基了!
赵构推拒道:“此乃国之大事,不可草率。本王……本王何德何能,敢当此重任?黄大人还是莫要如此儿戏。”
宗泽见此叹了口气,上前一步说道:“殿下,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外敌环伺,内忧重重,若无明君统御,我大宋江山危如累卵。殿下乃是皇族贵胄,仁德兼备,深得民心,如今形势所迫,殿下不宜再三推辞,宜早登大统!”
赵构支唔着半天说不出话来,最终说道:“皇兄虽然身死,但父皇还尚在人世,本王不能登基。”
众臣议论一阵,汪伯彦上前说道:“太上北狩,宗室尽皆被掳走,只是有一人还在,或可行此事。”
众人都看向他,汪伯彦说道:“当年哲宗皇帝孟皇后,如今还尚在人世。”
众人听了之后在脑中好一阵思索才反应过来这孟皇后是何许人也,此孟皇后乃是哲宗皇帝的皇后,是当年哲宗皇帝年少,初登大统之后,高太后与向太后二人为哲宗皇帝亲选的皇后。
后来哲宗皇帝亲政,厌弃旧党,在打压旧党人士的同时,把孟皇后也废了。
到了太上皇刚登基时,太上同情孟氏,将她接到宫中。后又因太上皇厌弃旧党,立元佑党人碑之时,又把孟氏废为庶人,太上赐道号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自此这位孟太后就安然修道,也正是因此躲过了汴京劫难。
有这样一个前朝太后,由她立皇帝自是名正言顺。
朝臣都深以为然,赵构自也无话可说,自叫人去汴京城寻这位孟太后,只要将太后接到大名府,得她手书立皇帝,便能名正言顺登基。
可过去几日,没等到孟太后,却先迎来一人,便是带着皇帝诏书,千里迢迢奔袭到此的张叔夜。
大名府君臣相见,痛哭流涕,赵构登基,自此改元建炎。
第272章 宗公呼过河
大宋属火,建炎者,自是重立国威。
李纲自第一次金军南下受重用之后,自此不受重视,如今又得新皇帝看重,封他做宰相,自然是恪尽职守。
他见皇帝国号,心中便已经知皇帝之志,便数次上书请求北伐,重回汴京,迎回太上。
赵构则有些尴尬,只因他心中并不想北上,恰恰相反,他在考虑南下,无论是南京应天府还是扬州府都好,总之不能继续待在此地。
这大名府好虽好,可也太北了,离金国才多远?不甚安全!
李卿家只会让人北伐,可他没见当初金军二次南下之时,皇兄守京城,朝臣皆主战,都不同意南迁,这才导致整个赵氏差点灭族。他又怎能步父皇和皇兄的后尘?
更何况如今大名府又有多少兵马?如何面对强金?此时若战,战则必胜,败则丧家矣,这仗要如何打?李卿家想的太简单了!
汪黄两位卿家则不同,十分能体会朕之苦心矣,是以赵构也不顾张叔夜与宗泽上书在大名府修缮行宫,以做皇宫的奏书,而是着手收拾行李,准备南下。
至于是去应天府还是扬州府也有待商榷,按理来说扬州府最好,可扬州离江南只一江之遥,那潘邓造反之心路人皆知,他这皇室贵胄,岂能自送虎口?
可若是搬到应天府去,此地虽已较汴京城南了些,却离京畿之地只几十里路,迁了都与没迁一样,若是金军再度南下,岂不又惶惶如丧家之犬?
赵构心里发愁,和众位爱卿商议。李纲满面憔悴,“大军在此,陛下何故南迁?如今当务之急,乃是重夺汴京城,驱逐反贼,以安国祚,以稳天下!”
这要是真往南走了,建都扬州府,北面的地还收得回来吗?外有大金,内有燕山王,不过一两代,整个黄河以北还焉能是大宋领土?
赵构这些天见天的听李纲说些什么北伐,早就不耐烦了,见状冷脸说道:“既然李相公心系旧都,不如封为开封留守。”
宗泽见此,只得上前调和说道:“陛下若要迁都,臣请迁应天府。”
众人便又论起应天府来,黄潜善说道:“南京离东京也没几百里,迁到应天府去,万一汴京反贼作乱,该如何是好?”
宗泽本就看此一力劝皇帝南逃之人不顺眼,冷言说道:“那汴京有何反贼?”
黄潜善说道:“不就是那潘邓留下来的人马?他口中说驻守京城,可他大军在汴京城往那一站,谁敢进去?”
宗泽说道:“你既说潘邓是反贼,那又为何上书劝谏皇帝南迁扬州府?岂不知那扬州与润州一江之隔,几艘小舟便能渡江,连半日都不到?”
黄潜善不与他争锋,只是说道:“太守乃至忠至诚人也,我等庸人岂能与太守相比?只是比起渺然北上之事,我等更能看清形势,不叫陛下前去涉险罢了。”
此话一出,众人都明白黄相公说得是什么,不正是那刊物《江南风尚》里有读书人为宗泽作文,赞他面对太上皇而不开城门之举是至忠至诚吗?
堂上众人皆你看我,我看你,默而不语,心道黄相公莫不是与宗泽有旧怨?不然为何提起此诛心之事?
皇帝也突然冷了脸,只宗泽一人环顾四周,十分莫名,不知他们是在打什么哑谜,“黄大人怎突然出此语?宗庙倾颓,国土不全,金人虎视眈眈,我等岂可苟安?”
没人接他的话,大殿陷入沉默,叫宗泽有些不适,过了半晌张叔夜上前揭过了此话,说道:“大名既不能安身,陛下意欲何往?”
赵构说道:“我欲往苏州府,又恐离江南太近……相公既然从汴京回来,不知那潘邓所为何意?”
汪伯彦也接话说道:“是了,张相公,你在汴京待了许久,可能看出那潘邓的意思来?他就是真要起兵作反,从此割据江南,也要许我朝廷招安呢!”
“是啊……”
朝臣都看向张叔夜,张叔夜却颇为踌躇,“这……”
他当然知道潘邓是真反了,可到了此时,那潘邓也没说一言半语,也没真自立为王,那汴京城留守的官兵也只说是代为驻扎,言辞上没留下一点把柄,叫人如何能坐实罪名?
张叔夜说道:“此事端看世人如何说了,他虽未像董平一样自立为王,可若说他没反,他又起兵清君侧,带兵打到汴京城去,开封北门之下皇帝身死,又杀了李邦彦,自此以后割据江东,名虽没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