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户女: 30-4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小户女》 30-40(第10/14页)

大妈与我也是相熟,哪里能要你把钱。”

    两边拉了半晌,徐氏撕扯不过,只得捡些家里的槐花糕饼装了一盒叫她带走了。

    宝珠这头寻到了合适的帮工,大哥那头暂且还悬着,只能仍叫刘四哥在摊上继续帮忙。

    刘四哥干的一头劲儿,他自觉过了年,长了一岁,如今为人处世颇有些成熟了。若是再寻不着合适的雇工,便雇他留在摊上帮忙也未尝不可,签下雇佣的契书,一月照旧与他开一样的工钱。

    横竖如今订饭食的也不多,叫王大哥一人去跑也跑的过来,二人这样一分,一月里赚的银钱比先前可就翻了一番,且王大嘴拙,刘四儿嘴机灵,各人做的也正是自个儿擅长的事情。

    木匠铺子里的伙计上午才将花朝节用的食盒送来,宝珠与崔大妈说明儿就可以开始上工,这半月的工钱按月折半算给他,叫她明儿一早早些过来。崔大妈应下,宝珠便叫她早些回去歇着,明儿一早事多,还需得劳累呢。

    将能先做的,譬如那糕饼一类的吃食先做了备好,横竖这时节天儿还不算暖和,这糕饼放一夜并不会坏,凉了以后反多出一些别样的滋味儿。

    宝瑢明儿要和甄姑母玉娘子一道去城外游园,这会儿在灶下帮宝珠烧火,陪着她一起将饼摊完,这才打着哈欠回去歇下。

    这冷吃春盘,因不是摊子上的买卖,本钱也是宝珠自家出的,大哥便不凑这个份子,原想贴些银钱给宝珠,但宝珠见他不肯分红,也就不收他拿出来的银钱了。

    钱虽不收,但食盒里头吃食多要靠大哥才做的起来,就说那火腿,片的薄如蝉翼又摆出花样,宝珠是做不到的。

    第38章

    到下月金明池开放,这冷吃拼盘的生意说不得会更好。毕竟是皇家园林,一年里只开这一月,普通百姓能进去瞧这一月的热闹,届时人肯定许多,人一多了,生意就好做。

    这冷吃春盘卖了七八日,头一日总共只卖出去六份,后面买的人越来越多,提前定下明儿花朝节要送的已经有三十余份了。

    今儿事多,鸡叫一遍宝珠就起身了,昨夜里也没睡多久,只觉得才合上眼就惊醒了,干脆起来装食盒,大哥听见动静也起来帮忙,不多时崔大妈也来了,大哥炒春饼的馅儿。

    宝珠跟崔大妈二人将制好的食材一样样夹到食盒里去。

    本钱高她定的价儿自然也高,要一贯钱一盒许多人还觉着便宜。

    三十几个食盒直到天微亮才全数装好,只等着王大哥过来讨,昨儿已经将要送的地方写给他了,他依照顺序挨个送走便可。

    宝珠又与崔大妈说了每日摊上要做的活计,卖食盒这些日子,每日多算些工钱,又说只这一阵子更忙碌些,并不是一年到头都要卖这春盘的。

    崔大妈没什么计较,签的不是死契,许多雇主都拿她当骡子使,只不过多做些活儿就能多得些工钱,她真巴不得每日都多些活来做呢。

    崔大妈很有一把子力气,先前宝珠一人推车去街里,实在有些费劲,大妈一来自个儿揽下了推车的活计,粗糙的大手握住车柄,走起来步步生风又十分稳当,宝珠须得小跑着才能撵上她。

    分配给他的活计便是收碗抹桌烧火,像那下粉丝汤与炸串的活儿宝珠也一并教她,等做熟了两人能换把手,余下的收钱找钱一类的活儿则是宝珠自家来做,若是忙了,两边支应一下搭把手也是正常的事儿。

    隔壁裴家阿婆来了以后,甄阿婆常去寻她闲谈,长久下来二人相处的十分和谐,两位阿婆差不多年纪,有个人陪着说说话,在家中也不至于孤单。

    裴砚清走前送了礼,徐娘子偷偷送回去又叫裴家阿婆身边的婆子送回来了,徐氏不好意思,于裴家阿婆也多有照应。

    春日里商船往来愈发频繁,只因这明前茶已经用最快的速度炒好运至汴京来了。本朝茶与盐一样,都由官家管控,若茶商私自贩茶,便是掉脑袋的大罪。

    也正因此,若能拿到茶引,巨富身家指日可待。

    这般财路贼人自然注意,听说若是不走运,那些运茶的商船路上兴许还会遇着水匪劫船,故而许多商贾都结伴出行,一齐出钱请镖局的镖师护送,若是路上侥幸躲过水匪,还要细心看着,茶叶金贵,潮霉都受不得,一路坎坷,若将茶顺利运到地方,那便是泼天的富贵了。

    除了茶,还有老姜,姜农悉心养护躲过灾瘟,旧年秋天采收过后卖给商人,冬日里不得行船,这些收了姜的商人才到春天就急着拉着北上卖姜了。

    若是七八月里还能买着嫩姜,赶着最嫩时采收,少了老姜的辛辣,也没有根茎吃着扯嘴,直接吃还有些甜味儿,脆生爽口似水果差不多。

    这些商人携茶入京,吃穿用度无一不费,躲过水匪卖罢银钱,秦楼画舫常见这些茶商踪影。

    徐娘子带人看房时同一位卖姜的商人打过交道,那卖姜的大商人晓得汴京一带去年的水患,卖姜有利可图,此行搭了船带了姜与绸,姜是自家姜园产出,年前卖掉大半还余下不少,听得水患干脆不在本地卖,余下的都带来汴京寻销路。

    绸是从乡下织户收来的,绸自然好卖,已寻好了销路,只是他原先没来过汴京,那些姜找不到销路,央了徐娘子帮她寻路子销掉,若能销掉一半,便肯让她一成利,若是销不出去一半儿,便照三文钱一斤与她做辛苦钱。

    去岁水灾,本地姜都泡烂了,姜价儿涨了不少,原先只做十来文一斤,现下城里姜价卖到了三四十文一斤,虽价儿涨了,但还是远比不上那些八角胡椒一类的香料贵,可这姜已算是普通百姓吃的起的调味了,炖肉时搁上一两片熬出来的汤腥气便要少许多。

    汴京卖饮子的许多,春日里也正要喝姜蜜茶养生。

    汴京销路大,横竖只是帮着问问,卖一斤便能得一斤的钱,能全帮着销出去自然最好,若是卖不出去,也不碍她什么。

    回来与家人商量过,宝珠看过姜,先就定了五十斤,她熬汤底要姜去腥气,从阿娘这儿买比铺子里头还要便宜些,又能让阿娘赚些银钱,两全其美的事情。

    徐氏干脆在巷子里也问了一圈儿,拢共销出去百来斤,隔壁裴家的婆子问罢也来买了二十斤,徐娘子又叫那位姜商送了她十斤。

    甄父问罢樊楼的采买,也买下百来斤。徐氏倒没直接去饮子铺酒楼一类的地儿问,即便人家要,原先背后与他们供货的货商晓得了,也要来找她的麻烦。

    她直接去问本地的菜贩货商,今年价儿本就贵,只倒个手的功夫就能白赚钱,这些货商也不是傻的,问罢几处都愿意收,徐氏也没敢自个儿全揽了,只帮着卖了一多半儿。

    加上那商人自个儿将货散出去请人帮着销,不到半个月几千斤姜便也卖空了。

    分销姜那大商人与她二十贯钱,算着那商人卖姜赚得了三四百贯,卖绸的钱不算,单算卖姜这一趟都赚的不少了,那商人才开始跑商,心满意足说等秋天里卖嫩姜时再来,到时还请徐娘子帮着销。

    徐氏拿了钱回来便说这生意能做,只不过捎带问一嘴的事儿,赚得比那买房赁房也不差什么,她如今成了官牙,寻常要交到牙行的费用也少了许多。

    本这私下买卖不必经过牙行的,不过徐娘子觉得这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