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蝉声: 第八章 匣中自解君忧惑 书内深藏国秘辛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兰若蝉声》 第八章 匣中自解君忧惑 书内深藏国秘辛(第3/4页)

之兵的论点如何实现。
    孙膑强调了内行仁政积蓄实力,而对外应用间进行外交战,用谍进行情报战。
    间与谍,都不是当时才提出的概念,早在夏帝少康中兴复国的时候就曾经蓄养和派遣女谍。
    情报战对于战斗的重要,华夏民族可是有着五千年深刻认知的。
    庆云又翻过一页,见反面仍是剑诀,便直接跳过,去看帛书内容。
    “初,青帝苗裔哀牢山自大秦东还,欲之青州故土,探东海王滨。
    所过万里百国,尽为臣俯。昔夏后之国,亦遭倾覆。
    王女婼姒,委身媾和,以全其族。”
    “谍报与威王,王召伯灵共议。
    王曰:彼欲之齐,尚在万里,可屈之否?
    曰:养谍千日,用在一时,虽万里何忧邪?虞渊天堑,贼面辄反。大夏方国,贼之终焉。”
    “王命檀子遣谍出葱岭,会虞氏大夏二王与叶水,定计鸩杀青贼。
    今名药杀水,盖由是焉。
    青贼欲征姑射,破大宛,临叶水。
    虞裔姚氏伪降,荐为先导,引贼南下莘渡姑射。”
    “有莘氏所渡姑射,去伏羲姑射千里,恶水穷山,青贼跮磋,虽克华氏,疫疠滋迷。
    贼王抱恙,退反大夏。婼姒投乌头并天方罗敷木于汤。
    盈月,贼王暴卒,贼众兽散。”
    庆云曾经听陈叔解尚书,对上古之事略知一二。
    上古五帝之世,还没有文字,许多人名地名,都是在文字产生后转写下来的。
    这哀牢山,就是是上古音译,也做轧牢山,阿史那,是鬼方鲜卑一支名叫西海突厥的小部落王姓。
    北朔南楚西称秦,按照帛书记载,在齐威王时期有一支阿史那部的先祖从万里极西挥师东向,想要抵达东海之畔上古青帝的故土,也就是当时齐国所领青州之地。
    这阿史那氏是怎么和青帝扯上关系的呢?庆云可就有些想不明白了。
    (笔者案:上古之事在本系列第三部中另有详述,届时一定给诸位一个禁得起考证的解释。)
    似乎当时齐威王已经听从孙膑的建议开始养谍,并且曾通谍万里之外的大夏。
    大夏是夏国王族被逐出葱岭后所建之国,后来被异族征服,过。
    而虞氏,出自有虞氏部落,又称禺氏,月氏,和舜帝先祖同源,而田齐王族又出于舜,这大概就是威王谍通虞夏的根本原因吧。
    这一支虞氏西迁出葱岭,也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葱岭西麓因此称为虞渊,也就是中原人认知中的日落极西之地。
    但根据目前的手札来看,由于当初几支华夏族群的西迁,周人与葱岭之外的联系已然颇为密切。
    所以齐威王听说这支气吞万里如虎的部队目标竟然是东海之滨自己的封国,便放出间谍联络大夏和虞氏,希望拒敌于重山之外。
    葱岭外的叶河,又称药杀水,庆云是听说过的,但他没想到这个名字的来源,竟然和齐夏虞三国会盟鸩杀哀牢山有
    关。
    哀牢山打到大宛的时候,虞氏诈降,引军南向攻打了华氏城,庆云依稀记得华氏城在身毒国北界。
    于是他便天真的联想到,那身毒国必然国如其名,多瘴疠,说不定河水都飘着腐尸,军有大疫,也属正常。
    大夏国的公主婼姒,虽然被迫嫁给哀牢山,但仍取大义鸩亲,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当时中原正值战国,列国割据,各自为战,这只强大的外来势力一旦越过葱岭,会产生怎样的冲击,掀起怎样的波澜,已然不得而知。好在威王君臣运筹帷幄之中,一场浩劫消弭于万里之外。
    庆云摇了摇头,为那哀牢山的无知感到遗憾。
    姑射,也做姑师,库什,是上古汉语里神山的意思。
    所谓藐姑射,列姑射等山,都是传说中的神山。
    哀牢山想去的姑射,想必就是青帝祖先伏羲氏的发祥地,今人所谓天山东麓姑师之地。
    而莘渡姑射则是身毒北界,另有传说身毒即莘渡音译,这其中来历陈叔也无法考证。
    但一入身毒,便与中原隔了万仞大山,断难相通。仅因姑射之辨,误入险地,这个哀牢山败的实在是有点冤。
    此时庆云已看得入味,全然不觉夜近三更,又继续翻读帛页。
    “捷报临淄,王嘉其功。乃别辟檀宫,制齐稷下。
    择田吕苗裔,训为死士,遣诸四海。
    齐王建廿八年,(笔者案:荆轲死时,齐王建未死,是不可能用谥号敬王纪年的)
    甲子周始,大吉。
    盖聂,陈诚,崔挽,虞秋,吕非革,高渐离,余庆轲,总角七童择入檀宫。”
    “及冠,盖聂适秦,陈诚适楚,崔挽适魏,虞秋适赵,高渐离适燕,吕非革归族行商周游天下。余潜于卫。
    时不互知,亦无可通,然冥冥其数,终有重聚之时。
    及所论生死之事,不复竹马之逸。
    於戏,
    惜哉!”
    》》》》》敲黑板时间《《《《《
    写到这里干货开始多了,文后小品的篇幅也会变长。虽然比较枯燥,但其实这段历史小品才是的真正意义,请诸位看官见谅。
    我们先放下亚历山大东征一事与药杀水得名考不谈,后面几章自有详细解说。此节我们谈一谈姓与氏的区别。姓氏史也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首先要更正一个曾经错进中国早期教科书的概念:现在我们所说的姓,是夏商周(秦)三代时期的氏,而当时所谓的姓已经消亡了。
    三代以前的贵族都是既有姓又有氏的,而普通人就没有氏了。姓在当时仅用于对女人的称呼中。给女姓打上族群的标签,是为了避免同族群通婚近交遗传衰退。中国的姓本来也是后置的,和世界各主要民族并没有不同。
    打个比方,嬴是(古)姓,但是秦始皇不能叫嬴政,登基前他可以叫公子政,秦公子政,登基后叫秦王政,称帝后叫始皇帝。天子无氏,以国为氏(今日本仍从此俗,天子无氏,民称氏名而非姓名)。
    那么嬴姓用在何处呢?秦穆公的两个女儿,就叫文嬴,怀嬴。秦穆公的妻子叫穆姬(姬姓,姬姓晋国王氏),秦穆公的丈母娘叫齐姜(姜姓,姜姓齐国王室)。
    所谓妲己(己姓),妇好(好姓,即子姓),褒姒(姒姓),孟姜(姜姓),太任(任姓)都是女名,加在姓前的,是她们的表字。至于西施郑旦,或为越人或为艺名,风颇不同。
    有氏则代表了身份,有封地的贵族才有氏,所以男子称氏。以氏直呼女子名并不是没有,但
    古代男尊女卑,这种同男子的称呼方法,代表一种格外的尊重,比如孔子母亲颜徵在,齐宣王后钟离春。
    但是上古的姓,大多也被一些后人选用为氏,主要是因为上古三代前的普通人没有氏。秦代以后无论男女统一称氏,那些原本无氏的人,自然会从故乡,主家,前辈名字,或者古姓当中取字为氏。姓氏易俗发生在始皇帝时期,正史没有详述,但类似事件诸如日本《苗字必称令》时期可以作为参考研究。
    在秦代,不知何因出现了一个对于古代姓氏用法的认知断层,这个断层影响非常巨大,以至于太史公这样的学者都没有接受过古礼姓氏教育。虽然太史公在整理《史记》的时候抄书尽量保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