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 第四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约定》 第四章(第2/2页)

深地嵌在脸上,非常惹人喜欢。看着看着,忽然间,运昌有些心动了。他在想,如果没有高考的束缚,不考大学,一辈子和丽丽这样的姑娘在一起生活,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不也挺幸福的嘛。
    “运昌哥,你想什么呢?还不快搭把手!”运昌正想着发愣,经她这么一喊,脸刷的一下红了。他慌乱地伸展双臂,假装打了个哈欠,驱赶走了心动与羞涩,手忙脚乱搭手干起活来。
    “运昌哥,看你哈欠连篇,没有精神,是不是没有睡好觉啊!”郑丽虽然一直低头干活,却瞄见了运昌身体的疲惫。
    “啊,昨天晚上看小说了,睡得晚了些。”
    “什么小说啊,能给我讲一下吗?”
    “是萧红的一本书,叫《呼兰河传》。”
    “那你能给我讲一讲吗?书中写了啥?让你这么入迷。”
    见丽丽挺有兴趣,他抬头看了她一眼,然后深沉地说:“主要写了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的故事,也是萧红小时候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当时社会的愚昧落后和她既欢乐又悲惨的童年生活。”运昌手里忙着活,嘴里不停地讲解着,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经运昌绘声绘色描述,深深镌刻在了丽丽心中。
    看着运昌认真的样子,丽丽内心充满了温暖。她听得入神,到了最后,完全沉浸在故事人物中的她,叹了一口气,闪着点点泪光的眼睛,悲伤地说:“萧红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作家。只是生不逢时,去世得太早了!”
    郑丽停下手中的活,忽闪着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温情脉脉地对运昌说:“运昌哥,你看书多,等没事的时候多给我讲讲行不?”
    “没的说,当然行啦!”运昌爽快地回答。
    “书读多了,你也可以试着写点东西啊!”郑丽扭头温情地凝视着运昌说。
    运昌不好意思地摇着头说:“我才读了几本书呀,让我写,我可写不出来,再说也没有时间呢。”
    在郑丽的心中,运昌哥无所不能。她抿了一下嘴唇,冲着运昌挤挤眼睛,调皮地说:“不着急,你肯定行的。等以后有时间写出了大作,一定让我第一个拜读哇!”
    太阳从东边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像一面燃烧的大鼓,红红的、圆圆的,阳光四射,给大地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万物带来了温暖。
    郑丽弯腰麻利地捡起剩余的木棍等,用一根细绳捆在一起,递到运昌手中,充满温存又依依不舍地说:“好了,你的任务完成了。运昌哥,早点回家吧!”
    “那你呢?也该回家了吧?”
    “不!我自留地的活还没干完呢。”
    “那我去帮你吧。”
    “不用了,早点回家吃早饭吧。”
    说完,郑丽蹦蹦哒哒地朝着自家自留地跑去了······
    黄城县城面积不大,两条东西向的马路和两条南北向的马路,相互交织延伸开来,把县城分割成了井字状。马路两旁是一排排红砖瓦房,只有百货大楼和电影院等少数建筑是两三层高的楼房,县卫生局的红砖墙上用白石灰打了底,用黑漆写着:少生优育,利国利民。县武装部门前的宣传栏上贴着一幅宣传画:工农兵们都摆着同一个姿势,下面写着“我们一定要完成□□统一祖国的神圣事业”。十几条弯弯曲曲叫不上名字的小路穿插在几条大路中。马路上多是骑自行车的年轻人,偶尔有汽车驶过,“嗖”的一下不见了踪影。
    黄城中学坐落在县城的东边,是这座县城的最高学府。学校大门两侧的墙上用红漆书写着:钱可十年不挣,书非一日不读。今天是估分填报志愿的日子,校园里又热闹起来,三三两两的学生走在校园涌路上,见面互相打着招呼。五十六班的教室在第一排靠东的位置,教室里很安静,同学们正核对着刚发下来的高考各科试卷和标准答案,紧张地给自己估着分数。
    张运昌瞧着标准答案,脑子极速地转着。但他绞尽脑汁,也回忆不起来当时高考试卷是怎么做的。他一脸茫然,皱着眉头低声说:“哎呀,原来答的内容现在都记不起来了,怎么能按答案准确估分呀!”
    同桌冀志新小声回应到:“仔细回忆一下,尽量估得准一些吧。老师不是说了吗,今年的题难一些,阅卷可能会松一点,酌情往高一点估分就行了!”
    运昌无奈地摇摇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同学们第一次估分报志愿,确实没有经验和把握。估分高了吧,就容易报高了学校,最后很可能落选;分数估低了,又会和好学校失之交臂。一会儿的工夫,同学们就叽叽喳喳讨论开了······
    临近中午,同学们三五成群,陆续走出学校去外面小饭馆吃饭了。张运昌、冀志新和鲁□□几个同学来到城里的一个小饭馆,每人点了一份八角钱的肉丝烩饼吃了起来。小饭馆在一条十字路口南面,屋内面积不大,六、七张长条桌挤在一起,坐满了也就能容纳十几个人。赶上周末的时候,几个人时不时来这里改善一下生活,因而,小饭馆老板对他们也有了印象。粗瓷蓝花碗里,饼丝不是很多,但汤很宽泛。里面有西红柿、青椒丝、葱花,几块肥肉丝飘在最上面。他们吃得很香,一边用嘴使劲吹着,降低烩饼的温度,一边用筷子扒拉着饼丝送到嘴里。
    冀志新问鲁□□:“□□,你第一志愿报的哪里?”
    “威山海洋学院。”□□信心满满地答道。
    “你呢?”
    “我报的河西财经大学。”志新似乎也满有把握。
    志新扭头转向运昌问道:“运昌,你报的哪里?”
    “这估分报志愿没有个准头,我估的分不是很理想,就报了几个师范院校。”运昌嘴里嚼着烩饼含糊地回答。
    “唉,不要灰心,说不定就你考得好了。”志新显然对运昌的回答不满意,同时又是对他的一种安慰。
    下午,同学们又在教室里认真地核对了一遍答案。最后,把按照标准答案估分填报的志愿,在犹豫和满怀期待中,交到班主任手里,分头离开了学校。年轻人,总是对生活充满希望,他们出了校门,便又把所有烦恼抛到脑后,高高兴兴或骑车或坐长途汽车回家了。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