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亡国公主后: 30. 第三十章 改革的春风吹满地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穿成亡国公主后》 30. 第三十章 改革的春风吹满地(第3/4页)

示愿意租种荒地。

    梁萤见到村民的积极性,动了心思,让里正转达,谁家主动出人头去同官兵一起垦荒,谁家就有租地的优先权。

    此举确实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有不少农户都出人丁去帮忙垦荒,甚至主动把前往荒地的路修好,方便自家以后出行。

    垦荒的效率可比先前高多了。

    在她绞尽脑汁在荒地上榨油水时,李疑等人总算平安归来。

    他们带回太守府的代职文书。

    梁萤瞧着上头鲜红的官印,总算把心放到了肚子里,美滋滋道:“这下安县是平安的了,至少在短时间内是太平的。”

    赵雉接过那份代职文书,嘲弄道:“这就是朝廷的官。”

    李疑摇着蒲扇道:“说句实在话,我心里头挺不是滋味,当初为了考取功名寒窗苦读,为着那进士发了大半辈子的梦。不曾想现在花钱银就能买到书人的侮辱。”

    他当即同他们说起买官的详细经过。

    听到花了两万贯钱,梁萤眼珠子都要掉了,肉疼道:“一个芝麻官竟要两万贯钱?!”

    李疑糟心道:“那王太守见咱们是土匪,黑着心肠勒索我们,不仅如此,每年还得上交一万贯的赋税上去。”

    梁萤:“……”

    三观碎了一地。

    她默默地看向赵雉,赵雉翻了个小白眼,似乎早就料到了。

    梁萤顿时心肝疼,三万贯,那口盐井白干了!

    她看向那份代职文书,愈发觉得艰难。

    李疑又提起张议,觉得那小子挺有几分办事能力,日后可堪用。

    这回买官他算是立了大功的。

    梁萤:“那便让他戴罪立功好了,反正现在县里也缺人用。”

    双方就各自的情形交流了一番,梁萤提起周家跟村民的合作,李疑心中欢喜,觉得此举甚好。

    赵雉打断他们道:“现在把代职文书拿到手了,关应门也该开启放行。”

    李疑:“进出人员还是得严查。”

    赵雉点头。

    他们就关应门放行商议一番。

    人员流动,意味着一切将恢复正常往来,梁萤一门心思琢磨着搞钱,打算在商税上动脑筋。

    目前的商税一般由两部分组成,门税和坐税。

    所谓门税,也就是现代的关税。

    倘若有外来商贾要进安县售卖,那进城门时就会按携带货物的数量缴纳门税,只有拿到交税的凭证,商贩才可以在县内交易。

    而坐税,就相当于摊位门面费。

    现在开放关应门,人员流动则会带动商贸往来。

    目前朝廷在税收这块的政策还不明确,为了有一个清晰的税收标准,梁萤决定拟定一份收税的商品明细出来,并将其贴到城门和县内的告示墙上。

    她和李疑连夜琢磨,初步定下布匹、香料、陶瓷器、玉器珠宝、牲畜等,将要收税的项目名称写明告示往来商贩。

    如果你运送柴碳来贩卖,上头没有它的税收,那就无需交税。

    如果你运送陶瓷来贩卖,则需按件数来缴纳百分之三的商税。

    如果你在县里已经有商铺摊子,那就只缴纳坐税。

    这样的目的是明确人们哪些该收税,哪些不该收,并且有一个公示的收税标准,商贩也能一目了然,没有争议。

    这些日关应门开启,赵雉亲自镇守核查进出人员。

    城门的开启对老百姓来说影响不大,他们很满意县内的治下,压根就没想过要逃跑。

    乡绅们也没人出逃,他们的祖辈都在安县,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离开的。

    些许商贾则跑路了,赵雉也没有为难。

    人员流动,把县内的消息也带了出去,最初受到波及的是隔壁的平阴县。

    永庆郡管辖着二十三个县,离安县最近的是平阴。

    平阴比安县大得多,县内有近两万人。

    如果说安县有口盐井,那平阴就什么资源都没有,跟安县一样穷得叮当响,因为他们也是要上交“孝敬”的。

    两个县离得近,底下的百姓也有通婚。

    当初安县发生变故时,有平阴的百姓来串门,结果一串就是好几个月回不去,现在城门开启,他们可算能归家了。

    这一归家可不得了。

    安县短短几个月的变化他们是瞧得清清楚楚,从免除徭役,到土地均分,以及下调官盐,集训自卫,种种措施皆是惠民之策。

    回到平阴的老百姓同自家邻里谈起安县的变化,无不激动万分。

    人们自然是不信的,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那中年男子唾沫星子横飞,激动拍大腿道:“你们还莫要不信!

    “安县许多田产皆被豪绅们占据,就拿我姨母家来说,他们家自耕地只有七亩,要养八口人,租种了豪绅们的二十五亩地,得交七成的租子,日子过得紧巴巴,可不容易。

    “结果怎么着,那帮土匪进城来,先是替天行道杀了贪官,而后又升堂审判恶人,取缔了徭役,全民皆欢!

    “后来他们还提出了土地均分,禁止买卖,并且每人能分得二亩自耕地,要把县里的全部土地都回收到公家手里,也就是土地王有制!”

    一上了年纪的妇人插话道:“郑三郎你莫要瞎吹,把土地回收到公家手里,那些乡绅商贾可乐意?”

    郑三郎兴奋道:“他们肯定不愿意了!”

    顿了顿,暗搓搓道:“但是老百姓得利啊,像我姨母家,倘若土地均分能落实下来,他家八口就能分得十六亩自耕地,并且租种的田地只需上交三成税,若是产粮少的只交两成给公家。

    “若是你们,谁还愿意像以前那样交七成的租子给乡绅商贾们牟利?”

    听到这话,众人议论纷纷。

    一边觉得不可思议,一边又羡慕不已。

    郑三郎继续道:“咱们的私产受律法保护,公家不会去抢豪绅们手里的田产,但安县的老百姓们不愿意再受盘剥,个个都拿起扁担镰刀去抗议争取。

    “那阵仗闹得委实厉害,从年尾闹到年头,我也跟着去闹过!”

    众人听他跟打鸡血似的,情绪全都被带动起来,纷纷问道:“老百姓这么闹腾,衙门没管他们?”

    郑三郎:“管不住啊!安县的兵都是本地人,哪有把枪头对准同乡手足的道理?”

    他口若悬河把土地下放的经历细细讲述了一番,听得人们五味杂陈。

    若说不羡慕,肯定是假的。

    这波翻天覆地的冲击委实给平阴的百姓们造成了心理创伤。

    为什么隔壁安县可以土地均分,人人有地种,且租地还只交三成上去,他们却要交七成忍受盘剥?

    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不少人愤愤不平。

    可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