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红楼拉郎]金风玉露歌: 9、第九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三国红楼拉郎]金风玉露歌》 9、第九章(第1/2页)

    静室生香,桌案供花,紫鹃取琴出来,在窗下设案,点起香炉。立冬日寒意渐起,又生了火盆取暖。

    黛玉净手,端坐在案前,抬手要弹,似想到什么,按弦不动。

    周瑜在旁,正襟危坐,见她不动,关切道:“姑娘所思为何?”

    黛玉凝眸不语,犹疑地看看周瑜,周瑜恍然觉得这院内静得很,虫声隐匿,鸟啼不闻,没来由叫人安心。

    “甚静……”神思舒缓,随着袅袅炉香,弥散开来,像能逍遥游于世外,周瑜自言自语,“此境难得……不知是这香还是这院子……”

    黛玉微微愣住,一次倒还能算作巧合,可两次三次,周瑜总能与自己所思所感相投,不得不使人诧异。

    “香是寻常,院子也无甚特别……”黛玉熟识的男子屈指可数,以为天下“臭男人”总是居多,最不能体会女儿心意,一个宝玉已是天下无双,还未曾见过周公瑾这样的人物,难得叹道,“我入吴地以来,数次听闻周将军雅誉,真是名不虚传!”

    这话是黛玉衷心称赞,她一时惊诧,不觉得有什么。反倒是周郎微低了头,浅笑道:“不敢当……”

    黛玉这才惊觉自己忘情,回过神来,飞红了脸,埋头不语,半晌才闷声说:“都道情随境变,妾今日所奏琴曲,难与当日相同。将军莫要嫌弃才是!”

    周瑜笑着摆手,道:“当日有当日的好,今日的也有今日的滋味。琴曲本就是悦己之物,次次相同,那便是死物了。”

    黛玉咂摸他这话,句句合乎心意,释然一笑,省却冗言赘语,阖目按弦,复奏当日《高山流水》之曲。

    抹挑勾剔,吟揉注撞,时而似小河淌水,时而又如平野青丘。音韵从容,清冽纯澈。周瑜渐入佳境,不禁痴迷,连黛玉弹完止弦都不曾发觉。

    黛玉见他垂眸缄默,必是心有所感,不去出声扰乱。外面松风阵阵,方寸院落之上便是万顷苍穹,浩瀚碧宇。

    “姑娘心境宁和,瑜便安心了。”周瑜慢悠悠念出这句,眼里溢满笑意。

    黛玉先前还未多想,听他这话,稍加思忖,果真不错!

    她眼下流落丹阳,身边只有紫鹃相伴,又无亲戚依怙,亦无产业傍身。可离却朱门大院、深闺樊笼,天地茫茫渺渺,自由来去,往日读到的庄周逍遥的境界,此时才能领悟一二。

    “了无牵挂,方知天下之大。”黛玉感慨。

    周瑜复又低下头去,并不能完全认同,“姑娘弹奏此曲,琴音和畅,手法精纯,可真要论起曲意,不似前日那般动人。”

    黛玉端坐,肃然正色,“还请将军指教。”

    “谈不上指教。不过是一己之见。”周瑜若有所思,“此曲名为《高山流水》,先秦伯牙所作。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故《高山流水》又是知音之曲。姑娘此番弹奏,境界开阔不少,但所含情意,还及不上那日江上夜弹。”

    “知音”二字撞进耳里,刺在心头,猛地叫黛玉想起宝玉来。黛玉微蹙了眉头,眼中酸涩,却又不想落泪,心口发涨,空余遗憾。

    周瑜观她神色,有了些许察觉。离别十载,当年花下含怒带嗔、又笑语连连的女孩,想必也经历不少世间爱恨嗔痴,难以诉说。

    窗外凉风扑面,响起一阵雁鸣。

    “姑娘可否借琴一用?”周瑜轻笑一声。

    黛玉点点头,起身让座,周瑜抬眼安慰,“在下言语有失,惹姑娘伤怀。奏一曲赠给姑娘,聊以遣怀。”

    黛玉转悲为喜,含羞一笑,“素闻将军精通音律,黛玉有耳福了。”

    周瑜挥开衣袖,安定心神,拨弦奏乐,瞬间泠泠乐音与松风应和。乐声刚劲古朴,初时轻快,继而刚劲开阔,古朴雅致。黛玉刚刚入迷,眼前似有江水滔滔不绝,自天际而来,映着苍茫暮色……

    “咚”,戛然而止。

    “将军?”黛玉睁开眼,很是疑惑,“将军为何停弦?”

    周瑜抚摸琴身,长叹,“此曲乃我所作。半年前我来丹阳拜会堂伯,见大江东流,气势磅礴,胸中陡生一股澎湃之气,不可抑制。于是临江而坐,有感而发,创作了上片。”

    “但不知为何,我苦思至今,下片却依旧没有半点头绪。”

    黛玉细细回味,“此曲甚好,可惜还未成篇。将军不必心急,耐心等候。一旦灵感生发,那才是水到渠成。”

    周瑜松了口气,颔首认同,按捺不住激动,摩挲琴弦,“他日此曲能成,我第一个弹给姑娘听!”

    黛玉嫣然笑开,“此曲可有名字?”

    “还未命名。”

    黛玉起身踱步,扶门仰望苍穹,天色将晚,残照如血。她突然转过身来,裙边翻飞,狡黠笑道:“我有一个好名!”

    “哦?”周瑜伸手相请,“女先生请赐教!”

    黛玉到书桌前执笔,蘸墨写下三字。周瑜凑过去一看,白纸上字迹娟秀飞扬。

    “长河吟……”周瑜念完大喜,“长河吟!真是好名!”

    黛玉得意地放下笔,将纸笺送与周瑜,“算是我给将军的回礼。”

    周瑜情思流动,眼里满是柔情,接过纸笺,还没来得及道谢,外间侍从急匆匆跑进来喊道:“将军,府里来人,说太守请您回去!”

    周瑜皱眉,追问:“何事?”

    “不曾说明。看样子是要紧事!”

    周瑜登时警觉起来。孙策带兵南下不久,莫非有军情急报?快步走出去,又折回来,躬身行礼,“突有急事,今日就先告辞了。姑娘休怪!”

    “将军军务繁忙,妾身明白。”黛玉送他到门口,“将军慢走。”

    周瑜火急火燎赶回太守府,径直朝堂伯周尚书房而去。刚一进门,就见周尚冷哼一声,把公文掷在案上。

    “伯父何事生气?可是军情有变?刘繇来袭?”

    “若是刘繇攻城我却不怕!”周尚把公文递给侄儿,眯眼嗤鼻,讽刺,“袁术色厉胆薄,猜忌多疑!哼,难成大事!”

    周瑜打开公文,来回看了两遍。面色凝重,银牙暗咬,眸光锐利,生生将怒气压下,并不发作。只把公文缓缓合上,重重按回桌案。

    “为这等短视之人动气,不值得!”周瑜坐到伯父身边,“不知伯父有何打算?”

    周尚扶额叹息,“还能作何打算?我先时就是看袁术智谋品行,皆不足为之效力,早晚必有祸殃!才自请出任丹阳太守,离开寿春。罢!罢!”

    周瑜冷笑,拨动火盆,火星迸溅,焰光照出他眼中隐忍杀意,“来日方长……天下之事,才刚刚开始……”

    周尚挑灯处理公务,周瑜退步离开。走出房门时,不禁回头望了一眼。周尚坐在灯下,两鬓全白。记忆之中高大威猛的伯父不知何时弯了脊背,苍老的身躯在夜色灯影中愈发苍凉,像是即将收场的皮影戏,一个单薄的皮影人映在那里,一举一动,一个落寞的故事,多看一眼便要被那悲伤拉进无边的深渊。

    便是如此半是愤懑,半是凄凉,周瑜一步一步回了房中。侍从点起灯,光焰照得屋中那柄长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