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458 《科学》,正式启航!(万更求订阅)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458 《科学》,正式启航!(万更求订阅)(第4/5页)

    虽然许秋没有打算投入太多的精力在课程上面,但也不能完全不准备,如果有可能的话,谁不希望自己的成绩全是a呢?
    《无机功能材料》课程的授课老师名叫于冰,教授、“杰青”。
    他的课题组主要是做储氢材料相关的,组里有三四个博后,因此科研成果还是非常多的,平均每年能发一篇acs档次的文章,另外杂七杂八的一二区文章也不少。
    单论学术成果,于冰课题组在材料系里估计能排的进前五。
    至于目前排行第一的课题组是哪个?自然是魏兴思组。
    虽然于冰学术工作做的不错,但他在系里的风评并不是很好。
    一方面是比较ph,这个比较容易理解,能有大量科研成果产出的课题组,九成以上的氛围都是偏向ph的,就如同现在国内的盛世,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靠着当下一代人高强度996支撑起来的。
    另一方面,于冰也比较“小气”,他们实验室的耗材,比如一次性手套会被要求重复利用一周,而且每个月给学生发的钱也不多,就是属于那种博士生不发钱,硕士生只发六百块的组。
    当许秋还是科研小白的时候,他曾经比较困惑:怎么导师会不给学生发钱呢?怎么一个月就给学生发几百块?是不是导师把钱偷偷吃了?
    后来随着对科研圈的深入了解,许秋知道确实存在部分导师吃钱的现象,但更深层次的,也是更加普遍的原因,还是导师手上没经费。
    魏兴思课题组,也就是他青千刚回国拿到了顶格的差不多300w的启动经费,比较有钱,组里之前的花费也一直都比较大手大脚,现在四五年过去,这批经费基本上快用完了。
    如果新的杰青基金或者重点项目申请不到的话,也将会面临待遇缩水,材料不能随便买的境况。
    包括前不久魏兴思还刚刚把发文章的奖励下调了,这就是组里经费不足的缘故。
    科研圈里,只要不是头部课题组,也就是那种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随便申请的课题组,大多数课题组都是缺钱的。
    四年能有八十万经费都很不错了。
    而300w的重点项目,一方面不是所有领域都有的,另一方面也不是谁都能申请到的,一般就两个名额左右,还要全国所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一起竞争。
    竞争者里面不乏“长江”、“杰青”,甚至还有院士。
    比如这次有机光伏非富勒烯相关的重点项目,竞争压力就非常大,魏兴思也是怕自己不够分量,才喊上了龚远江一起,力图一起瓜分300w。
    至于上千万经费的重大项目,普通的研究者就不用想了,不可能拿到的。
    其实,不仅是学生待遇低,普通的青椒学者待遇同样不高。
    如果工作在魔都这样的一线城市,普通的青椒学者基本上努力一辈子都不一定能买的上房。
    就算学校有分配的房子,多半也是有限制的,比如有不能随意买卖的交易限制,产权不属于自己,或者类似“人走房收”的政策等等。
    或许待遇问题,也是国内科研圈很难出诺奖级别的成果,留不住高端科研人才的原因之一。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科研属于最高第五层级的自我实现需求,而房子这类财产相关的需求,属于第二层级的安全需求。
    第二层级的安全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就去追逐第五层级的需求,在动力上显然就会大打折扣。
    这也是为什么说“搞科研和有钱的家庭更匹配”的原因。
    既然面临这样的问题,那么如果国家去普遍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以期让他们能够安心科研,能否有所改善呢?
    许秋估摸着同样也是难以实现的。
    国内很多制度或者路线选择上,其实都是“以史为鉴”的。
    比如我国具有全球最大的禁毒力度,就是因为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这种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有些类似于历史上宋朝的“高薪养廉”。
    当时宋朝推行这项制度,结果最后通通变为了“高薪养腐”,极大的增加了国家内部的损耗,最终成为宋朝衰落的一大诱因。
    因此,国内偏体制内的工作,待遇注定不会很高,就是怕出现类似的情况,钱花出去了,但是啥效果都没有,还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损耗。
    不过,虽然科研的道路很艰苦,但还是要有人来做的。
    要不然怎么实现科技进步呢,怎么实现伟大复兴呢?
    就像a股万年3000点,也总要有爱国人士为国接盘一样。
    因此,像魔都综合大学这样的高校,会倾向于把理工科的本科生留下来,继续在学校保研做科研。
    但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校把很多不适合做科研的学生,强行给忽悠到科研这个行业中来了。
    这也是现在科研圈各种乱象的诱因之一。
    对于很多大学生,尤其是从小城市或者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他们在职业规划方面都是空白的,对就业只有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
    因为就业这门课程,学校是不会教的,基本上只能通过自己学习以及家庭教育的培养,但想要自发的去学习、了解这些知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些懵懂无知的大三、大四的学生,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面临毕业选择的时候,如果被学校里信任的老师一忽悠,很可能在自己也不确定自己适不适合科研的时候,就保研上贼船了。
    一旦保研,学校立刻封堵住学生的退路。
    比如不能打印成绩单(防止学生出国),不能打印三方协议(防止学生就业)。
    同时,在研究生期间,也给予了导师非常大的权限(防止学生划水)。
    其实,许秋觉得学校有义务让考虑保研的学生提前了解科研的具体情况,再让学生做出选择。
    方法也不难,开设一门类似《走进科研》的必修课程即可。
    但现状是大多数的学校并不会把这个情况告诉学生,只会让学生自己品。
    显然,大家都知道,一旦把这个事情开诚公布,敞开说以后,像魔都综合大学的保研率一定会大幅降低,不利于是学校在打一个消息差,利用了学生和学校之间信息的不对等。
    因为作为个体的自然人,天然是有“利己”属性的,一旦当他们知道选择就业而非科研,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收益的时候,他们就会倾向于选择就业。
    但国家需要从整个文明的角度来思考,让一部分人做出不“利己”的选择。
    换言之,很多时候必须要有人做出牺牲,可一旦把事情说的通透了,就没有人愿意去牺牲了。
    许秋发现,当深入了解一个行业的时候,有时候确实会挺悲观的。
    很多问题就摆在那里,明晃晃的,但就是解决不了。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说“各行各业都像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的缘故吧。
    虽然因为他有系统,这些悲观的事情大概率不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