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廖化新传: 206、魏帝曹丕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三国志廖化新传》 206、魏帝曹丕(第1/2页)

    曹丕看着刘晔、司马懿二人,开口说道:“孙权不仅派人送回于禁等将领,还上表要称臣。”
    “我打算册封孙权为大将军、吴侯,你们两人是我的心腹,足智多谋,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司马懿还在思索,刘晔直接开口,“孙权事急投诚,必然没有归顺我大魏的真心。”
    “咱们不妨接受孙权的投效,赏赐点金银珠宝,册封大将军,但是,不能轻易封侯,绝对不能让孙权获得统治江东的虚名。”
    刘晔的判断和司马懿相同,但是,两人的结论却截然相反。
    司马懿暗自叹息,刘晔虽然聪明,却情商太低,并没有察觉到孙权奏表中最打动曹丕的重点。
    曹丕没有多做评价,看向司马懿,开口询问,“仲达,你的意见是什么?”
    司马懿:“子扬说的很对,孙权的投降只是权宜之策,是为了避免两头作战,全力抵抗刘备的一种谋略。”
    曹丕眉头皱了起来,“这么说,你也阻止我给孙权封侯?”
    司马懿坚定的摇了摇头,“不,我不仅赞成陛下的建议,还希望把封侯的命令传遍四海,甚至,传到蜀地。”
    刘晔急了,“仲达,你糊涂啊,明知道孙权假意投降,还让陛下给孙权吴侯的位置,这是给咱们统一天下增加了一道枷锁。”
    “你是个聪明人,应该明白,孙刘两家火并,对咱们百利而无一害。”
    刘晔有些着急,转身看向曹丕,说话也不注意身份和措辞,“主公不如命令曹仁将军统兵前往合肥,与张辽将军汇合,孙刘战事开始后,咱们主力马上南下扬州。”
    “那时候,陛下实现的,可是先帝都未曾完成的灭吴壮举。”
    “相反,”刘晔的眉头紧皱,“如果吴侯的头衔一旦赠给孙权,只要孙权不反叛,咱们贸然出兵,就会在大义上有亏,请陛下三思啊。”
    面对刘晔的指责,曹丕陷入沉思,司马懿倒神色如常,“恕我直言,孙权的统兵能力确实很差,但是,必要的大局观还是充足的。”
    “只要咱们没有释放足够多的善意,江东军是不敢抽调太多东线兵力投入西线,与刘备作战的。”
    “我军的南征灭吴行动,同样会面临着江东军的反抗。”
    刘晔张张口,准备反驳,却被司马懿抬手制止。
    “而且,江东军的军队情况和咱们不一样,根据咱们了解到的情况,除了解烦兵这种少数部队归孙氏指挥,其他兵将,大多是将领私军。”
    “咱们趁着孙刘作战的时候,偷袭了扬州,江东军必然人心涣散,那时候,刘备的战机就出现了,这位僭王不仅会迅速拿下荆州,还会笑纳江东军的兵将,甚至有可能顺流东下,和我们争夺扬州。”
    司马懿说的这些理由,并不是支持曹丕的真实原因。
    曹魏通过‘禅让’建国,依靠的,是武帝曹操在世时拥有的权势,打下的基础。
    曹丕并不是曹操,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文治武功,篡位成功的唯一原因,不过是新任魏王这个身份罢了。
    集中精锐,夺取蜀军兵力不足的上庸,开疆拓土,是最好的立威方式,可是现在……
    孙权的上表称臣,给了曹丕一个提升威望的捷径。
    刘晔没有被司马懿说服,“你这么说就不对了,咱们不应该害怕刘备夺下荆州,孙权灭亡对咱们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孙氏覆灭,天下两分,即使我军只占据了扬州,那也是以天下的三分之二对抗荆蜀一隅之地罢了。”
    “到时候,咱们根本不需要理会刘备的挑衅与进攻,边将守好城池,国中大肆屯田。”
    刘晔越说越上头,“厉兵秣马,积攒几年粮食,时机成熟,荆扬两路出兵,攻取荆州。”
    “全据荆州之后,再合围巴蜀,想必那窃蜀大耳贼也只能束手就擒。”
    刘晔这番话,虽然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灭吴引起的变数太多了。
    而且,刘晔整个计划收效太迟,不如近在眼下的大封诸侯,提高威望更具有诱惑力。
    刘晔还想开口,曹丕却出声制止,“你们有所不知,我并非看不懂孙权的真实意图,但是,荆襄兵力遭遇重创,贸然发动灭吴之战,荆襄战场的兵力就空虚了。”
    曹丕咬牙切齿,“徐晃、夏侯尚都是无能之辈,上万精兵进入上庸,这俩废物双双战死,部队同样损失惨重,逃回雍州的将士,不足百人。”
    曹丕面色狰狞,“前段时间,我下诏收敛、祭奠死难将士的时候,你们也在场,那名单上的,不是留着墨迹的文字,而是逝去的生命啊。”
    司马懿的神态没有丝毫改变,刘晔却表现的一头雾水。
    曹丕接着说道:“孙权目前可能没有降服的打算,但是,他如果在孙刘大战中失败了呢,会不会顺势归降我大魏。”
    “咱们为什么要劳师远征,去夺取原本就属于我们的东西。”
    曹丕一副悲天悯人的神情,“孙权只要在名义上投降咱们,将士们就可以暂时卸甲归田,百姓修养生息,功德无量啊。”
    比起功德,曹丕看重的,明显是功劳。
    曹丕的神态严肃,“我决定了,册封孙权为大将军、吴侯,而且,恩泽还会传到辽东,册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新任骠骑将军。”
    刘晔还想再劝,司马懿再次开口阻止,“咱们封孙权为吴侯,只是把孙权自己的东西送回给他自己,接受了这个封赏,他在名义上就是咱们的人。”
    “陛下这一举动,不仅可以安抚公孙恭这样的割据实力,还可以劝诱刘备麾下兵将。”
    曹丕连连点头,“没错,咱们并非不想统一天下,而是选择了更有把握的方式,如果刘备打赢了,咱们也可以顺势进攻荆州。”
    “如果东吴打赢了,孙刘两家的矛盾就加大了,到时候,咱们的战略优势就更大。”
    曹丕眼睛里透露出异样神采,“如果你们两人认可我的观点,明日上朝的时候,我就召江东使者上殿。”
    “听说,使者叫诸葛瑾。”
    ……
    第二天朝会,众臣讨论完日常朝政,曹丕下令召见诸葛瑾。
    诸葛瑾毕竟见过大场面,多年从事外交工作,穿着儒雅,举止同样很得体。
    使者行完礼,表明孙权意图后,曹丕率先开口,“骠骑将军有心归顺大魏,识时务可是件好事。”
    “我听说,骠骑将军的长子孙登年龄不小了,洛阳有很多大儒,请诸葛先生通知孙将军说一声,让孙登来洛阳求学,我一定帮他寻找最好的师傅”
    诸葛瑾立即反驳,“孙登今年才十二岁,远来洛阳求学,恐怕早点了。”
    “武帝之子曹冲,五六岁的时候,才智就已经和成年人相差无几,后来,这位聪明的公子还提出了称量大象重量的妙法,求学本来就与年纪无关,诸葛先生可别耽误了孙登成才的时间啊。”
    提出质疑的,正是刚刚升任车骑将军的,原樊城守将曹仁。
    这位宗室名将虽然年迈,威严却不弱于年轻人。
    曹仁的话题切入点选择位置非常好,如果诸葛瑾在这里选择退让,那就意味着,孙权的儿子比不上曹操的儿子。
    孙吴在曹魏面前,也就矮了一头,诸葛瑾的气势也还会受到打压。
    如果诸葛瑾不退让,态度强硬,那么,满朝的老狐狸们会迅速抓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