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琅嬛韶光》 3、书院(第2/2页)
的物什,即便在京城,书肆也是所有商户中占比最少的,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进了一间书肆,可能连诗仙李白的集子也没有,最多的是什么呢?是四书五经,和朱熹的《四书集注》,这算是官方书籍,甚至还有书院先生的讲义,还有佛经,剧本之类,这些往往是贫寒学子为了赚点束脩,而熬夜抄写或默写的,卖给书肆或佛寺后,去除纸张笔墨花费,一本书也不过赚个几文铜钱。
至于诸如东坡居士文集之类,一来贫寒学子们为举业和糊口通常不太关注成功人士酒后的消遣,二来,学子们也确实没有门路收集大儒之作,三来普通老百姓更关心的也不是名士的文集。
若是大户人家不在乎银钱只想买到心仪的书,他们也不会到书肆闲逛,而是在上层圈子中,互相借阅藏书,有时一个藏书甚富之家,或许比一个文学大儒更为有名望。
若是哪一家的女儿陪嫁一箱书籍,那可是顶顶的雅事,会在文人圈子里交口称赞的,比如宋代第一才女李易安,在流亡过程中,可以弃辎重,扔衣被,却仍要保留书册卷轴。
自隋唐兴起雕版印刷术,至北宋得铁板活字印刷术,再到元代木板转轮排字印刷,到后期的铜活字印刷术,可以说印刷技术已十分成熟,但若不是对某一类书籍的需求量十分庞大的情况下,手抄本才是市场普遍做法,打版制版之繁琐,损耗墨汁也不少,却只印了不足百本,实在是划不来,比如一本医书近两百万字,但需求者却寥寥无几,《梦溪笔谈》中也提到过,“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锦秋当然也以手抄本为主。
娘亲留下的书籍颇多,这些年来,也收集了不少,另外还要在市面上收集一些,安清书院考核算是严苛,十里八乡未能入学的学子实在好找,请学子抄书不是难事。
解决了最关键的问题,锦秋就到官府报备了。
张知县虽不在朝堂中,但纪将军的威名常出现在朝廷邸报中,故而不等纪伯爷到县里办理户籍,张知县就已上门拜访过,对纪将军的女儿自然是有印象的,暗暗记下了店铺位置和开市的日子,痛痛快快签了文书。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