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都护: 第208章 阳谋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大汉都护》 第208章 阳谋(第1/2页)

    第二百零六章
    众人听此,感觉有些意外,但仔细一想,倒也觉得可行性甚高。
    许延寿接着说道:除了开荒种地,咱们大汉还需要磨面的、做衣服的、打铁的、造纸的、酿酒的等等各行各业的人才。
    诚然,在我等看来,此乃贱业,但若是做好,也可以成为穷苦人家的营生。
    我想,待我会稽郡的财政稍好,诸位商讨出几项受众广的营生,找一找有口碑的老师傅,许他们些官职,让他们教授一批学生,诸位觉得如何?
    刘志皱眉道:太守,此言诚然不错,但他们有个问题是,好些人兜不识字,该如何教授?
    许延寿道:这不是什么问题,有的是方法解决。老师傅不识字的问题就找一批学子根据老师傅的讲述,将工序及关键点记录下来。
    学生不识字的问题可通过官办学堂解决。
    总之,先将计划做出来,然后推行下去。
    众人听此,点了点头。
    而此时许延寿却不知,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朝廷,大汉帝国的几个掌权人物正在讨论他呢。
    此时以田延年等人为首的调查许延寿在会稽郡情况的使节团还没回来,但是朝中已经起了风浪。
    朝廷各个官员茶余饭后竟然开始讨论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会稽郡许延寿起来。
    当然,多是些好话,比如爱民如子了,为官清廉了,深受会稽郡百姓爱戴了。
    当然,在这些好话之中也掺杂了不少怪话,例如许延寿将会稽郡经营的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入。
    沸沸扬扬,不免传进了朝中重臣的耳中。
    此时杨敞已经不再是大将军府长史了,他已经升迁了,成了负责征集军粮的搜粟都尉。
    自然这些传言杨敞在和同僚闲聊的时候,也都有耳闻。
    在别人讨论的时候杨敞还专门向别人询问来着。
    在听到别人对许延寿的评价之后,杨敞自然是喜不自胜。
    是夜,忙碌一天,杨敞回到家中洗漱完毕,和自己夫人司马英脱了外衣上了床聊起天来。
    杨敞喜滋滋的对司马英道:夫人,前些日子咱们那毛脚女婿不是在会稽郡搞的是天翻地覆的,弄的会稽郡的不少士族通过左将军的渠道,将他给弹劾了么?
    司马英一听,转过身看着杨敞问道:我自然知道,现在情况如何了?使节团可曾回来了?
    杨敞摇摇头道:尚未,但我已经听同僚聊起咱们那毛脚女婿了。
    哦?司马英有些狐疑,使节团尚未回来,他们这是在造声势?
    哪儿呢,同僚们都在夸赞延寿呢。杨敞笑着说道。
    司马英一听更是感觉不对劲,她开口说道:上次延寿给咱们来信,说过他在会稽郡的所作所为,看得我心惊肉跳的。
    若是我们是会稽郡的诸多世家,我也非得让延寿或者走人或者消失不可。
    他们家在会稽郡的官员不在朝廷放延寿的坏话就已经属于不正常了。
    现在竟然你的同僚都在说延寿的好话,明显极不对劲。
    夫君,你且说说大伙儿都是怎么说延寿的好话的。
    杨敞听自己夫人一说,半信半疑的说道:有必要如此谨慎?
    官场诡谲,稍不注意就会惹来杀身之祸,岂敢不谨慎。夫君,你快说说吧。
    杨敞一听,也重视起来,他皱眉回想着同僚说过的话:我记得他们说延寿在会稽郡赈灾极为得力,清淤筑坝安排人手,大家伙儿也是极为信服。还说听说使节团去了之后,那群布衣还不顾获刑的危险给延寿作证、求情。
    说延寿在会稽郡仅仅半年就已经深得民心,假以时日,在会稽郡定然是行令禁止。
    哦,对了,还说了许延寿刚去没多久,就凭个人威望令纵横太湖多年的水匪主动投奔。
    一个个的都在夸赞延寿治郡有方。
    司马英一听,提高警惕,开口问道:夫君,他们真这么说的?
    昂。杨敞道,我听他们闲聊的时候他们一个字一个字的说的。
    司马英皱了一下眉头,思索了片刻,叹息一声道:延寿恐怕在会稽郡呆不久了。
    杨敞一听,一怔,接着问道:夫人何出此言?
    夫君。你想一下,会稽郡远在朝廷数千里之外,除延寿刚刚去了一年,就收服了会稽郡百姓之心,甚至还将太湖纵横多年的水匪一举收编。
    其手腕手段,若是让延寿再待上几年,恐怕会稽郡只知有延寿,而不知有朝廷了。
    你说陛下、朝廷该如何对待延寿?
    杨敞一听,思索了一下自己夫人的话,心中一惊,他慎重的开口道;夫人说得对啊。不行,我赶紧写信,将此事告知延寿。
    说着杨敞便想要起身。
    哎哎哎,夫君,不必如此。司马英道。
    杨敞坐起来看着自己夫人,严肃说道:怎么不必如此,我给延寿说说,让他韬光养晦,如此锋芒毕露,定然不能长久!
    司马英无奈说道:夫君,我们能想到,朝廷岂能想不到?
    再说了延寿自去年春刚刚任职,一年多时间,纵然是许延寿有救会稽郡与水火之旷世大功,但岂岂能如此短的时间令会稽郡为延寿之令是从?
    若朝廷真怕延寿如此,将延寿调走便好了,夫君不必担心延寿安危。
    杨敞听此,思索了一下,还真是如此,他点点头,并不再着急穿衣了,而是沉吟片刻道:那也得给延寿写封信,给他提个醒。
    司马英轻轻点头道:夫君说的没错,如今天色已经不早了,咱们赶紧歇歇,明日再给延寿写信吧。
    夫人说的是,咱们休息吧。
    说着,两人躺在被窝熄了灯睡去。
    第二日,杨敞早早起来,站在书桌前,拿起笔略微沉思片刻,便给许延寿写下一封信,告诫许延寿朝廷的情况。
    而此时使节团也有消息,即将到长安了。
    是日,尚书台,大将军霍光与众人讨论了政事,此时朝中第一大事乃是募民徙云陵之事。
    所谓云陵,自然是刘弗陵母亲钩弋夫人的寝陵所在。
    后元二年,在汉武帝去世之后,按道理说,钩弋夫人乃是汉昭帝的亲生母亲,且汉武帝有诏令立下汉昭帝为太子,母凭子贵,钩弋夫人已经去世,怎么也能作为汉武帝的皇后被追封皇后,配享祭祀。
    但当时汉武帝的后事乃是霍光为首的汉武帝钦点的辅政大臣负责。
    以霍光为首的辅政大臣与众人商议,并未让钩弋夫人配享祭祀,而是立下昌邑王刘髆的母亲李夫人为皇后。
    当时汉昭帝年纪小,对此并不懂,当然在这事儿上他也并没有什么发言权。
    后来汉昭帝渐渐大了,懂事了,但事情已经定下来了,汉昭帝也没什么办法再让自己母亲享受汉武帝皇后的名分了。
    但汉昭帝此时是皇帝,追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的能力还是有的。
    因此在于霍光等人的几次商议之后,便将钩弋夫人追封为皇太后了,并在云阳起陵,征召士卒两万多人在此修建。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一下西汉的陵邑制度了。
    所谓陵邑制度,就是西汉时期从高祖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就在长安城附近的皇帝陵墓处设陵城,这些陵城都是地方的豪强贵族被历代西汉帝王从各地迁过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