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140-15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140-150(第12/19页)

沫横飞,气氛热烈到了极点。

    然而,细细听去,却能发现与以往朝会最大的不同:这里没有了那种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阴私气,所有人的争辩,无论激烈与否,都充满了就事论事的较真与坦荡。

    声音虽大,却无戾气。言辞虽厉,却非人身攻击(当然偶尔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

    因为,最终的决断,将由投签决定。

    一人一签,计票定论。

    不必看权臣的脸色,不必揣摩那高高在上的聖意,更不必担心因一言不合,明日便被罗织罪名,身陷囹圄。

    聖人太师所倡导的这个制度,如同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流,让百官在朝上可以畅所欲言,百无禁忌。

    这在过去那个宦官外戚轮流把持朝政,一言不合便有杀身之祸的时代,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当然,新制度的推行也闹出过许多啼笑皆非的故事。

    投签,尤其考验百官的演技。

    演技越精湛者,吃得越开。

    毕竟,人情世故盘根错节,总有些抹不开的情面。

    许多思想进步的官吏,某些德高望重的老臣威严,不敢在辩论时公然与之唱反调,便在争论时引经据典,言之凿凿,仿佛是其最坚定的拥护者,把老臣哄得心花怒放,引为知己。

    可当真轮到投签之时,袖袍一掩,手腕微动,投进去的却是截然相反的签。

    曾有一项关于度量衡改革的议题,一位出身豪门的官吏为了维护维护家族利益,私下设宴,笼络了许多故旧门生,许下重诺,务必投下长签。

    他算得清清楚楚,只要所有人都按约定投下长签,议案便无法通过。

    结果公布,就差一票。

    他当场气得脸色铁青,散会后立刻堵住了一个他最怀疑的门生,压低声音质问。

    “你方才投签时,是不是把折签了?”

    那门生满头大汗,连连摆手:“我没折!”

    “我看见你投签时眼神不对,袖子里的手动了一下,定是在袖中偷偷用力了!”

    那门生憋得满脸通红,急中生智道:“恩师息怒!学生只是早上吃坏了肚子,方才没忍住,崩了个屁!”

    由此衍生出一个经典名句:辩驳只是假象,长短签不会说谎。

    此刻的大政众议堂,高踞于首席的,正是被尊为圣人的太师。

    他身着宽大的玄色朝服,戴进贤冠,神情淡然,目光平和地扫过下方争论不休的百官。

    他很少发言,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威慑与信誉。

    他就像这座通明大阁的定海神针,确保了议事的秩序与公正。

    无人敢在此地公然结党,亦无人敢因政见不同而私下报复,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圣人太师洞若观火,任何阴谋诡计都瞒不过他的眼睛。

    谢均的视线在人群中停留了片刻,落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那里坐着一个三十余岁的文士,神情专注,正奋笔疾书,记录着方才几人的发言要点。

    此人名为裴青,字文长,原只是一介寒门书生,因在一次州郡举荐中上陈了一篇《时弊论》,见解独到,思想活跃,被谢均破格提拔,如今已是议事阁中的一员。

    而像裴青这样的人才,在这一百一十四个席位中,还有四十余位。

    谢乔为谢均的子系统解锁了招募【角色】的功能。

    谢均凭借圣人的威望,大力吸纳那些不因循守旧思想活跃的新鲜血液,招募为自己的【角色】。

    至于朝中的一些思想僵化、抱残守缺的腐儒,则被他以各种名义,或升迁为无实权的闲职,或外放至偏远郡县,排斥在大政众议阁之外。

    谢均将麾下这些真正能办事的【角色】,安插进大政众议,从而在开放的表象之下,实现了隐形的绝对控制。

    圣人为天下士人典范,天下士子皆以入圣人门下为荣。

    无数怀揣着理想与才华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涌向睢阳,涌入草堂,渴望能得圣人指点,得太师的青睐,在这变革的时代里留下自己的名字。

    而谢均则利用这股声望,不断地为自己,也为主公谢乔,网罗着真正的人才。

    议事终了。

    关于“老有所养”的议题,最终以八十二票赞成,三十二票反对的结果通过。

    官吏三三两两地退出大政众议阁,许多人脸上兀自带著意犹未尽的神色,还在为方才的辩论与同僚低声交谈,空气中充满了思想碰撞后的余温。

    裴青整理好记录,用细绳捆扎妥当,快步走到谢均身侧,深深一揖:“太师。”

    “随我走走。”谢均并未多言,缓步向自己的官署走去。

    裴青连忙抱着书录跟上。

    两人一前一后,走在回廊之上。

    “今大政众议之制,你有何看法?”谢均的步伐不快,声音平缓,只是随口闲聊。

    裴青沉吟着答道:“回太师,下官以为,朝中朝气已生,然阻力仍在。朝中老臣,虽不再明言反对众议之制,却时常在具体政务上引经据典,以祖宗旧制为名,行掣肘之实。今日若非几位同僚据理力争,只怕老养之事又要拖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谢均语气无波,“他们守着旧日的规矩,便守着旧日的权柄。想要让他们放手,无异于与虎谋皮。所以,我们不能急。”

    他停下脚步,转身看着这位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年轻人,目光深邃:“文长,你觉得,如今这大政众议阁,最缺的是什么?”

    裴青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问得一愣,低头思索片刻。他能感觉到,太师此问绝非随意,这或许是一场考较。

    他谨慎地措辞道:“缺人,更缺……代表天下之声的人。如今阁中诸公,多为朝中旧臣与京畿俊彦,于地方民情,乡野疾苦,终究隔了一层。议论国事,便如同隔靴搔痒,难中要害。”

    “说得好。”谢均脸上露出一丝赞许的微笑,“所以,我打算,明日朝会再上一本,提请扩大议席。”

    裴松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扩大议席?如今一百一十四席已是极限,朝中能堪此任者,几乎都已在此。再从何处增补?”

    “不,不是在朝中扩大。”谢均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我要在天下各县,皆设一席,大县设二席。凡一县之民,皆可推举其人,携本县民意,入我睢阳议事阁,与公卿同堂,共议国是。”

    “什么?!”

    裴青大惊失色,手中的书录啪的一声掉在地上。

    他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太师,这……这万万不可!历朝历代,从未有过此等先例!让一介县民与公卿同堂议政,这岂不乱了纲常伦理?朝堂之上,岂不成了喧哗吵闹的市井之地?”

    这番话语对他数十年寒窗苦读建立起来的认知,是颠覆性的冲击。

    谢均静静地看着他,没有因为他的失态而动怒,反而弯下腰,亲自捡起了那卷书录,拍了拍上面的灰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