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135-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135-140(第10/16页)



    市场重新开放,商旅逐渐恢复往来,农田的耕作也未因战事中断。

    谢乔派人发布安民告示,承诺减免赋税,鼓励生产,并严惩任何扰民欺市的行为。

    而与此同时,谢乔还通过子系统,与远在千里之外的谢均实时沟通,开始进行更高层面的政治博弈。

    一切准备,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服务。

    半个月后,秋意渐起,大漠深处的风声也越来越紧。

    这一日,一名军士浑身风尘,嘴唇干裂,冲进大帐,单膝跪地,声音嘶哑而急切:“启禀主公!紧急军情!”

    大帐内的气氛瞬间凝滞。

    谢乔神情自若,淡淡道:“不必着急,且慢慢说来。”

    军士喘了几口气,艰难地咽了口唾沫,才继续道:“斥候来报,马腾部倾巢而出,正往武威方向前出集结,约十万大军!韩遂部亦出兵马十万!”

    谢乔:“……你说多少?”

    军士答:“二十万!!”

    第139章

    西北战事如火如荼,而千里之外,在另一片土地上則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在梁国睢阳,那出苦肉计,至今是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睢阳城内最大的茶肆,闻道轩。

    正是午后,茶肆里人声鼎沸,座无虚席。

    跑堂的伙计穿着短褂,肩上搭着白毛巾,如同穿花蝴蝶般在桌椅间隙中穿梭,高声唱喏着添水、上点心。

    三教九流,贩夫走卒,青衫士子,富态商人,皆汇聚于此,只为听那一段荡气回肠的朝堂秘闻。

    正中央的高台上,一个年过半百的说书先生精神矍铄,唾沫横飞地讲到高潮。

    说书人时而压低嗓音,营造出朝堂之上诡谲紧张的气氛,时而声若洪钟,仿佛亲临两军阵前的金戈铁马。他唾沫横飞,手舞足蹈,将一段朝堂秘闻讲得是活灵活现。

    突然,手中惊堂木啪地一声脆响,整个喧闹的大堂瞬间安静下来。

    “……要说那謝乔,实乃一篡逆之辈,窃国之巨盗!想她一介女子,牝鸡司晨,本已是乱了纲常。竟包藏祸心,效仿董卓,妄图染指于鼎!”

    他话锋一转,声调陡然拔高,充满了崇敬:“幸得我朝圣人太師,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太師深知,若任由此女坐大,必为国之巨祸!为保我大漢四百年江山,为正朝廷纲纪,太師当机立斷,将其逐出中枢,贬往西凉那鸟不拉屎的苦寒之地!诸位看官,这等胸襟,这等魄力,当真是壮士斷腕,可歌可泣!”

    说书人一番话说得是声情并茂,荡气回肠。

    话音刚落,满堂看客无不倒吸一口凉气,如同亲眼见证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朝堂博弈。

    短暂的寂静后,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叫好声。

    “好!说得好!太師真圣人也!”一名头戴纶巾的年轻士子激动而起,振臂高呼,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

    “圣人就是圣人,心中只有国家大义,毫无半点私情!大公无私,国家为重!”邻桌一个商人模样的男子抚掌赞叹。

    謝均的圣人形象,就在这日复一日的舆论引导下,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岳,在百姓和百官心中日益高大,隐隐有天下归心的趋势。

    每当他的车驾经过街市,百姓无不自发停下手中的活计,自发跪拜,眼中满是崇敬与希冀。

    在这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大背景下,人们太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一个能够拯救苍生的英雄。

    一位“天降圣人”应运而生,解民于倒悬,这实在是再合理不过的剧本了。

    而謝均,

    无疑就是这个剧本中最完美的圣人扮演者。

    他温文尔雅,谦恭有礼,眼中永远帶着悲天悯人的温和光芒,步履从容,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将世间一切苦难都揽入怀中,又以无尽的智慧将其化解。

    董卓伏诛,雒阳剧变,天下巨震,天子刘协被謝乔挟至睢阳,雒阳朝堂无主,朝会废弛。

    天下人本以为,这是又一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闹剧。

    董卓、谢乔之流的殷鉴不远,这位新崛起的太师,恐怕亦是觊觎九鼎的国贼。

    乱世之中,人心早已麻木,对任何新的權力更迭都报以深深的疑虑和疲惫。

    然而不久,从梁国睢阳传出的消息,却让整个天下都为之错愕。

    天子刘协在睢阳安然无恙,非但没有被胁迫,反而拜了圣人谢均为师,日夜勤学不辍,重习帝王之术,探讨经世济民之道。

    天子并未沦为另一个權臣的傀儡,而是在一位贤师的辅佐下,正在成长为一位明君。

    这消息,瞬间唤醒了无数漢室忠臣内心深处摇摇欲坠的信念。天下士子,无不为之动容。

    司徒王允,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一夜未眠,当夜便做出了决定。他轻车简从,从雒阳日夜兼程奔往睢阳。

    一路行来,满目疮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景象比传闻中更加凄惨,饿殍遍地,腐烂的尸体散发着恶臭,野狗在啃食着残骸。

    流民如行尸走肉,眼中没有一丝光亮,麻木地向前挪动,却又不知去往何方。

    然而,当王允的车驾抵达梁国地界时,眼前的景象让他这位见惯了兴衰的老臣,不由得心神剧震。

    如同跨过了一条无形的界线,混乱与死亡被隔絕在外。

    空气中不再是腐臭,而是泥土和庄稼的芬芳。田野间,不再是荒草丛生,而是规划得整整齐齐的田垄。有农夫在官府组织下引水灌溉,声音洪亮,充满干劲。

    道路上,有巡逻的军士维持秩序,见到逃难的流民,非但没有驱赶,反而指引他们去城外的粥棚。

    不日,马车抵达睢阳城下。

    城墙高耸坚固不可摧,城头旗帜迎风招展。城门处雖有兵士盘查,却井然有序,丝毫不见乱世的飞扬跋扈。

    入城的百姓和商旅,脸上都带着一种久违的安宁。

    王允甚至看到,一个老妇人不慎被石子绊倒,手中装着粟米的布袋摔在地上,米粒撒了一地。老妇人顿时面如死灰,瘫坐在地,嚎啕大哭。在这年头,粮食就是命。这一袋米,或许是她全家的指望。

    周围的人都停下脚步,面露同情,却也无人敢上前施以援手。乱世之中,人人自危,人性冷漠至此。

    王允心中暗叹一声,正待吩咐仆从前去周济一二。

    然而就在此时,一名盘查的军士快步上前,没有一丝不耐,先是将老妇人搀扶起来,又蹲下身,用手笨拙地帮她将地上的米粒一点点捧回布袋。

    王允久立城外,思索良久,才吩咐车夫入城。

    在驿馆安顿下来,他派人递上名帖,心中忐忑不安。

    次日清晨,便有太师府的仆役前来,称太师恭請他入府一叙。

    太师府并不奢华,反而透着一股清雅的书卷气。王允见到的谢均,比传闻中更显谦和。他着一身素色长袍,身形清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