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假太子替身 [穿书]》 第242章 燕国振兴民生【终】(第3/4页)
是说明大人们是真心实意要教我们的?”
“要不明天咱试试?反正我们家里都有媳妇,让她们去学,我们在旁边守着,就不怕他们盯上我们媳妇。”
“是个主意,毕竟大棚菜是个利民的好东西。”
很快底层的百姓达成了协议,他们愿意让家里的老母和媳妇嫂子过来学大棚菜,并且他们也愿意打下手。
这下子底层官吏们终于成功将种大棚菜的步骤给教下去了,天知道他们反复练习,在自己家种大棚菜搞了多少次,搞得他们现在都快变成专种大棚菜大师了。
随着大棚菜的诞生,两林地区又刮起种大棚菜的风潮。
可以说两林地区十分受到潮流影响,从前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们都纷纷加入了农活里,并且大棚菜暂时属于公有制,哪家哪户种的好可以获得经济收入,同时大棚菜农民们可以自摘自用,但暂时不能私卖。
于是这么一个月过去了,两林地区再没有一头热的年轻人,哪怕最后的梁良逃回两林地区继续煽动年轻人,都没有任何作用。
最后梁良被官兵追着跑,东躲西藏地,不知道哪里去了。跟着他的人也树倒猢狲散,各自离去了。
就在梁良被拆穿梁朝后裔的身份,蝗灾却在这个时候来了。
刚好肆虐到了两林地区,一夜之间造成了两林地区严重的经济损失,两地的秋收也在此时毁于一旦了。
这次蝗灾再度引起了两林地区民心躁动,梁良的蝗灾预言论也被重新推倒台面上了,两林百姓们面对此次天灾,所有人对梁良口中的预言开始深信不疑。
这个时候梁良如同鬼魅般再度跳出来煽动人心。
官府再次出动,他又离奇地消失了。
唯有他煽动人心的言论,就跟他人一样死缠烂打,开始在两林百姓私底下流传开了。
百姓们开始流传两林不被上天眷顾,女帝哪怕再重视他们两林地区,也违背不了天意,甚至有大胆的人直接说是因为天子是女子,才会让他们地区遭遇大祸。
这个言论一度在两林地区传开,当天传开,其他地方没引起轩然大波,倒是江淮的城门开始主动排查,但凡是两林地区的百姓一律不放行。
城里的百姓都拒绝诋毁陛下的这些两林人。
而江淮地区的两林人顿时为此言论感到惭愧起来,能进城的两林人多数是读过书的,他们很清楚两林地区为什么很容易被一些流言蜚语给煽动?都是因为他们世代都是穷苦人家出身,没读过书,当地又是彪悍的民风,常常会因为一顿饭而打起来。
这样的地方又穷又没教养,谁都不会在那呆着。
于是两林人开始在江淮地区有了乡巴佬以外的外号,那就是反骨佬。意思就是喂不熟的白眼狼,随时随地可能造反的地方。
这个蔑称的外号顿时引起两林人的不满,于是一场地域歧视的雪球越滚越大,最后滚到,临近江林江淮的一个村庄产生了大量的械斗。
江淮人和江林人用锄头打起来了。
而且江淮人还没打输。这件事立即引起了沈元秋的注意,他发话到两地的官府管好自己地区的百姓,否则,他就不客气了。
煞神发话,两地的百姓顿时平息了不
少。
而江林地区的蝗虫还需要解决,可江淮那边却拒绝救济,搞起来了封闭式的赌气。
这件事直接传到容铮耳朵里,就当下面的人以为陛下要指责他们了,结果陛下却写了一封书信,以一个故事的形式暗示了江林意林的祖上乃是从江淮出来的,哪怕年代已久,两林都是江淮祖先地。
她还写了江淮的历史江淮的备军,哪一户人家没有江林人,江淮人祖上哪一代人物没有从两林走出来的人。
这封信激醒了江淮的百姓,陛下这是在告诉他们,唇寒齿亡的道理。
两林虽然穷但他们参军后构成的兵力却一直在保护江淮的安全,要不然当时十万起义军没有他们在外围抵挡,可以早就攻进城里去了。
两林百姓也在逐渐意识到,那个一直写信的陛下,一直处处在外他们着想,而他们还是那么轻易相信梁良的散播的谣言,实在该反省一下。
然后随着江淮主动打起赈灾通道后,朝廷批发下来的粮食,土豆也下来了,虽说土豆还是占主体,只不过这次土豆多了一个土豆粉,可以让灾民们充饥。
并且江淮地区有一个大户人家主动联系养鸡场养鸭场,将十万只鸡鸭赶往江林,让这些鸡鸭能够在土地上一定程度吃掉蝗虫的卵,或者蝗虫。
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损失。
两林地区接受后,朝廷开始除了设立大棚菜,还主动拨鸡苗鸭苗,还有白猪仔给他们公养。但凡养的好的可以自己私养。
于是两林百姓们终于发现他们就算经历了再多的苦难,现在的官府现在的朝廷都不会不再管他们了。甚至帮他们出招养活自己。
而给予他们新生活的人正是他们曾经质疑过的陛下!
两林百姓们想到自己有过陛下是女人会引起灾祸的想法,不少人当晚还怀着惭愧的心做了个噩梦。
等醒来来,官府又在颁发两林新政令了,那就是陛下要在两林地区修轨道,修一条环绕江淮,然后搭建四个省府的轨道路,总共四条,并且现在官府缺人,会有偿招募年轻人们修路。
然后马上就会有朝廷的官员下乡教他们修路了!
这次新令一出,百姓们毫不犹豫地去参加募工,并且很多人自愿带粮修路,但官府还是宣布一天会有两餐,早餐和午餐,晚上则是回自己家吃。
而官府在填报名的人时,县令当天统计了一下,他发现二十岁的年轻人总共有八万人,三十岁的七万人,四十以上年龄的才三万人。
县令也不得不感叹两林地区的年轻人真是多,相信不出半年,这路很快就会修好了。
两林地区也将会跟镇口城那样变富起来。
镇口城从一个比两林地区还穷的地方,变成了有着西北的江淮大城美称的地方,可不是吹嘘而来的。
至少沈元秋在江淮地区守卫的时候,他在镇口城的事情也机会被百姓们传得到处都是,尤其是镇口城三个字,已经成为了江淮和两林地区要谈的日常话题。
如今的镇口城已经建设了很长一段时间,战乱后,镇口城百姓更是团结建设家园,现在基本已经盖好了,每家每户也领到了房子。
尤其是镇口城的新水管新马桶设施,引起了不少外乡人的好奇,他们纷纷来镇口城的客栈体验一下这里的自来水和马桶,发现非常的方便。
再加上镇口城物价便宜,又是盛产糖的地方,而且还是圣上当太子的时候就眷顾的地方,听说镇口城现在已经发明出了一种冰糖,现在已经成为了镇口城的特色招牌之一。
而且这冰糖不是运往南海关卖就是南镜卖,每一次卖出去都是天价的利润
,再加上镇口城的四条大路,都是直通河间府,甚至是直通其他还算繁华的地方的大路,所以人流量十分庞大。
这些便利使得西北人民从最穷的地方,变成西北最富庶的地方,甚至镇口城还一举成为大西北附近最佳的宜居之地。
不少人想通过关系搬来,有钱人不断搬来居住,同时也造成镇口城房价直线飙升。
镇口城的成功,再加上容铮政策的推动下,不少官员开始效仿镇口城模式开始建设自己的管辖地区,为此很多官员热火朝天地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