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红楼]吾皇黛玉》 100-110(第2/17页)
反生狡谲之慧。一家子苟安富贵也罢了,还妄想忝列高位擅作威福。尔等权奸,误国殃民也是迟早的事罢了。”
宝玉听了黛玉掷地有声的一番话,汗颜无地,他从未经过被林妹妹厌憎的事,讪讪的红了脸,只得离了林府。
茗烟猜想宝二爷必去了林府,飞马过来却见他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不解其故,忙问其所以。
宝玉怅惘地望着脚下,语气凉凉道:“从前痛骂卫国公,揽镜自照,原来我是杨国忠。”他徘徊在街头,一颗心来回摆荡,全然无着。
贾府为新科状元贾瑛大摆宴席,戏乐喧天,银子淌水似地花出去。众人无不欢喜若狂,唯宝玉一人闷闷不乐,垂头丧气。
冬月初雪日,摄政王突然驾临荣郡王府拜望世交。
阖府上下忙着喜迎摄政王郡驾下临。摄政王又带了厚礼来,送予贾母。
贾母含笑道:“累蒙摄政王盛赐,何以克当?如此隆恩厚德,贾家难能报万一耳。”
水溶将贾母扶至首席坐了,自己欠身坐于下首,众人都赞叹其品德风度,是个谦逊贤王。
叙过几句话,水溶言归正题,对贾母道:“今次来拜望史太君,还有一个不情之请,只是不好启齿。”
站在一旁的长府官笑道:“老封君,自先王妃登仙而去,摄政王鳏居二年矣。因见林尚书有一女端雅灵慧,待字闺中,便欲礼聘为妃,又恐林尚书囿于成见,不肯答应,踌躇至今。下官想起林尚书是贾府姻亲,因此亲至潭府,求您做个保山。只要林尚书摒弃前嫌,点一点头,自然官复原职,两全其美。”
一番话听在宝玉耳中,犹似针扎一般,他这才痛悟,林妹妹所言为真。从前北静王想要拉拢林姑父,是为绸缪谋反;而今的北静王威逼林姑父,是为巩固权柄。而娶林黛玉做续弦,就是他的手段之一。
一个表面谦光磊落的人,心中缠缚的全是贪婪贼蟒。
贾母想了一想,冤家宜解不宜结。林海这样强扭着,对黛玉也不利。而况摄政王根基深厚,权柄在握,又生得面如冠玉,年纪大不许多,虽是填房继室,先头王妃又无儿女,也如原配一样。由她来做这个保山,必然稳妥。
老封君笑道:“这是极好的事,我那女婿原有些执拗,我先悄悄跟外孙女说了,她为父亲安危前程着想,必是愿意的。”
没过两日,贾母就亲自来了林府一趟,说了一车摄政王的好话,向黛玉表露了这个意思。
“做摄政王妃还不好?若真不愿意,不但你父亲出不来,你这辈子也嫁不得别人了,那可真是傻丫头了。”
黛玉冷笑道:“老太太待我情真,一心为我好,我心里有话也不瞒您。别说摄政王要我作续弦,就算他篡位当了皇帝,拿半壁江山来聘我作皇后,我也不答应。”
贾母听了不由吃了一惊,皱眉道:“快别说这话!你父亲都下了大狱,云丫头的前车之鉴都摆在眼前,玉儿怎还如此糊涂不知事!”
“我虽年轻,但绝不糊涂,玉儿只与父亲一条心,不事伪帝,不拜贼王。老太太也不用劝了,若父亲知道摄政王逼嫁于我,他宁死留我三年孝,也断不会答应的。而我也是哪怕一根绳子吊死,也不能从命。”
听着黛玉斩钉截铁的话,让贾母痛心疾首,又无奈何,只得颤颤歪歪地回贾府去了。
摄政王的长府官回宫,向主子回禀了林小姐拒婚的事。
水溶听了勃然大怒,咬牙道:“他父女俩想以死留个清名,我偏不教他们如意。”
他即刻着人以贾贵妃的名义下诏,让表妹黛玉入宫陪伴。
“等她清白不在,又受用我许多好处,我就不信她有骨气真的一死了之。”
第102章 吾皇黛玉第一百零二回
薛娘子赈恤诰乡君, 林黛玉游说滇南王
眼见入冬,粤海战事僵持不下,太子虽说征调战船、渔船, 组织兵力,加强了沿海卫所的布防, 然而佛朗机人的战舰形体雄伟, 火炮命中率高, 射程极远,中原水师的艨艟战船不能与之抗衡。加之有海西国、真真国的海盗带船来增援,导致首战败阵。
偏偏这时候海啸来了, 滔天巨浪冲上海岸, 卷走了数万百姓的生命, 村庄房屋也尽数被淹,对战双方船舰沉没大半,水兵溺死失踪者不计其数。因灾止战, 佛郎机人暂退。
太子勘察灾情后上报朝廷, 一边要求当地减免赋税,一边强制要求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发动当地缙绅、富户捐款献粮。又亲带领士卒, 屡次下海搜救渔民。
金陵皇家寺庙中,甄太妃与薛宝钗得知圣寿帝复位, 贾氏已经封了皇贵妃, 忙遣人去问摄政王,圣寿帝何日册封她为皇后。宝钗也捎带问了一句, 摄政王何时带她进宫。
水溶正为林黛玉拒婚而羞恼, 哪有心思应付这两个阴婆,但是食言而肥终归不好, 只得派人把他们接回京城。
世上虽有光头武媚娘,但无光头武皇后,水溶借口让甄太妃先把头发蓄到能梳髻的程度,以此拖延册封皇后的事。
甄太妃素来爱美,也不愿光头出现在人前,只得耐着性子,一面躲在甄家旧宅吃何首乌,一面派人寻找甄家流落在外的甄宝玉、甄三姑娘等人。
而宝钗回到京城,第一件事就是将夏金桂所剩无几的资产,重新握到自己手里,再向水溶求名分。
身为金尊玉贵权倾天下的摄政王,水溶自然不屑去捡一只破鞋,听说薛氏手里还有些从夏家抢来的钱。便让她公开捐资赈恤粤海灾民,换一个乡君的封诰,另行聘嫁。
虽说乡君没有食邑,年俸仅四十两,但是这是朝廷下的封诰,薛宝钗也算是官家人了。
然而宝钗并不满足于此,又让北静王给她母亲立了一块贞节牌坊,让安荣郡王府再次收留她们母女二人,才肯同意摄政王抛出的交换条件。
水溶答应后,宝钗便拿出夏金桂的十万白银,大张旗鼓地捐给朝廷,用以赈恤粤海灾民,博了一个慈善乡君的美名。
黛玉得到消息,不由冷嗤。十万两白银必是被摄政王捞去犒劳京营兵勇了,顺便塞一个“吞没赈灾款”的罪名给太子。
当流离失所、忍饥挨饿的难民,知道朝廷有赈灾银子下来,却迟迟收不到,必然会认为是太子截流了这笔钱,进而愤愤不平、怨声载道,稍有不慎就会诱发民变。
太子为国征战在外,摄政王趁机夺权,不但不给予太子援助,还用这些小伎俩给他泼脏水招仇恨。
好个歹毒阴险的摄政王!
黛玉当即将拿出二十万两来,让鹤童带领三百北戎人,利用户部签发的路引,以北方粮商的身份,带着粮食乘船远赴粤海,一为赈济灾民,二为驰援太子。
鹤童走后不久,四更天时六宫都太监夏守忠叩响了林家的大门。
从前黛玉与夏太监打过两回照面,知道他与东宫交好,若为传谕行事不会这么隐蔽。
夏守忠焦心道:“林姑娘,摄政王打算明日借贾贵妃之名,请你进宫去。小的受过林尚书恩庇,为报大德,提前来给你报个信儿,若不想入宫伺候摄政王,您还是赶紧逃了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