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废太子的奇妙旅行》 115-120(第10/16页)
同努力去开创新篇章,就已经是人生之幸了。”
“亦是我们之幸也。”
法律的问题,基本上快解决了。
君秋澜又跟段文聊起了发展的问题。
“造纸和印刷术,是早就传播出去了,我估计啊,今年估计全国大部分地方都用上了这种新技术。”段文说起来的时候,还有些可惜。
从前他做县丞,县令,再到知府,为的都是当地百姓谋福祉。
如今的情况不同了,但似乎也没什么不同,依旧要把经济发展起来。
这造纸术和印刷术,基本上都是白白送出去的,要是握在手里,他们边城又多了一份进项,财政也不会如此紧张。
别说玻璃厂赚了钱,但是边城太穷了啊,发展要用的钱,不是一星半点。
水泥厂,赚的不多,也都只是能维持一下内政和基础。
君秋澜莞尔,“总归,这些技术传播出去,也是为了造福百姓,咱们莫要有世家大族的心态。”
世家大族,为何会长盛不衰,就是因为他们手里掌握着技术和知识。
这世道,是一本菜谱都可以当成传家宝的程度。
段文笑着点头,“放心,既然决定了走向新世界,那我们都不可能再囿于从前。”
他只是有些想不明白罢了。
之前传播造纸术和印刷术出去,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两样东西出自君秋澜的手。
如果知道的话,后续宣传他们的思想,也是有助力的。
对于这件事情,君秋澜也没法细说。
当初,还没有要造反的心思,做这些事情,也只是为了积攒功德,好让他给家里人都留出一条后路。
形势所迫,不得不走上这条路,回过头发现,其实这条路,是必须要走的。
当初,为了给家里人留后路,才做了那些事情,但是他一旦做了那些事情,被上面的人知道,几乎是迟早的事情。
除非,他就彻底带着家人去另一个世界生活,不再过问这边的任何情况,往后再也不回来。
否则,那一把刀,就会一直悬挂在脖子上。
如今的皇帝老了,听说身子骨也不太行了,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等到新的皇帝登基,朝堂上又得打起来,短时间内,很难太平,而不论是谁上位了,他这个废太子,都是不可能留下的。
因为他,成年了,有手段,哪怕是被贬了,从前在朝堂上也有一批拥趸。
但凡他有心思,就会有追随的人。
更何况,那些小皇子的外戚拉帮结派,总有被他们看不上眼的,或者是被他们清算的,以及跟他们结了仇的,想要活,恐怕还得主动来游说他去造反。
君秋澜摇摇头,这些事情说远了。
他们还是先专注发展自己的事情吧。
等到以后正面对起来,他们也有了一战之力。
关于发展,君秋澜又问了一嘴关于周边合作的情况。
段文:“首要的,还是修路,这里农忙刚结束,修路的事情,已经提上日程了,我们这边,以及对方州府,人力物力,各出一半。”
至于其他州府财政吃紧,拿不出钱,君秋澜之前也给过他们一个办法了。
去捞富人的钱呗。
分两种情况去捞。
那种为富不仁的,就去收集他们的罪证,罪证重大的,那就不需要多说了,直接抄家充公,罪证轻的,罚款,坐牢服役。
别的不说,今年干旱,多少粮商手里有囤粮,就是不打算卖,准备捏在手里奇货可居,卖高价,发国难财。
边城的粮食危机,基本上算是解除了,但是周边的几个州府,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他们拿到手的红薯种子不多,种出来的红薯数量,远远不够救灾。
上次过来,也是为了借粮,但是他们边城也只是堪堪让百姓不会再有饿死的风险,并没有多余的粮食借出去。
那就直接对那些粮商开刀吧。
发国难财这样的罪证,不管是他们这个古代,还是另一个世界的现代,判罚都是相当严重的。
抄几家发国难财的富商,钱也有了,粮食也有了。
另一种就是有良心的富人了,适当让他们捐款,让他们有给这套路署名的权利,也给他们立功德碑。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是商人的地位,确实是太低了。
他们不缺钱,缺的是名和利。
有了名和利,对他们手上的生意,也是有正面影响的。
其余的,就是段文安排人,去到他们的州府,给他们开的水泥和玻璃的分厂。
说好了要扶持,肯定是要做出实事儿的,让他们看得到钱,看得到经济发展的效果。
当然了,他们这边技术入股,也是要分钱的。
初步的计划,基本上就是这样了,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才行。
一下子大刀阔斧地改革,其实也折腾民生。
君秋澜听完之后,思考了一会儿。
“其实还是得要有他们自己的产业才好。”
水泥不说,修房子修路,都是用得上的,但赚头不大,玻璃是走的高端路线,能赚,但市场就只有这么大。
从前能得一盏琉璃杯,那就是订好的东西了,甚至能为了一个琉璃杯开一场茶话会,鉴赏会。
玻璃出世,琉璃的市场就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但是,弊端就在于,从前的琉璃稀少,所以价格昂贵。
玻璃,只要掌握好了配方,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都能烧制,流入市场太多,反而就不怎么值钱了。
这也是个必然的趋势。
“师兄,能跟我讲讲其他州府都有一些什么特产这一类的吗?”
“要说陶然同志那边,他们其实盛产煤矿,不过这东西,除了用来冶铁,平时的用处也不大,有钱人嫌弃煤炭的气味太重,一个不注意,还得中毒,他们更喜欢用木炭,穷人更愿意烧柴火,毕竟山里的柴火多,这个也不花钱。”
君秋澜就笑了,当即写下了一个蜂窝煤的配方。
这东西,成本价低,售价低,却也是消耗品。
城里的百姓,也多是靠买柴火,烧水做饭,哪一样能缺柴火?
寻常村民,得空的时候,也会进山砍两捆柴火担到城里去卖。
蜂窝煤,在另一个世界的八九十年代,那可是为无数的普通老百姓提供了日常所需的重要物资。
也就是后来的液化气和天然气逐渐普及了,这蜂窝煤才渐渐退出了市场。
除了蜂窝煤,还有蜂窝煤炉子。
“就看他们是准备把这个东西官营还是民营了。”
要改革,百姓兜里也得要有钱才行,要让他们赚得到钱才好。
这挖煤,需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