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300-310(第9/15页)
孟文书、李文书查过卷宗,孟文书,你来说说咱们义乌现状。”
孟文书说道:“咱们义乌在钱塘流域,东接绍兴,南连处州,西邻衢州,北靠杭州,县内还有江水,单说交通,是四通八达之地,日后无论咱们县里要做什么改革,有这水系,都比旁的县来得方便。辖下乡村主要稻、桑、麻,稻米是粮食,桑麻则能织布。”
孟文书手指划过嘴唇,将手里一沓纸翻了一张,“……只不过单单靠天吃饭,难以让乡中贫困户脱贫,咱们义乌的地太少了。土地少,这是事实,轻易改不了,不过咱们县里也有旁的产业,织布、制陶瓷、酿酒、雕版都成气候。”
袁县令说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咱们东南也有成功的扶贫案例,苏州府还发下了指导文书。”
他手中翻开一个小册子,宗泽眼看着那册子皮上写着《扶贫六法》。
袁县令说道:“当初苏州府战后能靠着纺织园区和水泥厂重新立起来,咱们义乌小县也能效仿此法,此正和六法之中的“产业扶贫”,不过此事也不容易,首先一步便是要筹集钱款,不知诸位有何高见?”
众人商量了一阵,李文书说道:“……也不一定要咱官府筹钱,但凡是有什么厂子,叫县中、或者是府中富贾买扑便可。”
袁县令一听,此事大为可行,就要这样拍板决定了,“既然如此,我看也不必实封投状,咱们直接明状添钱即可!”
宗泽忍了好一会儿,真是忍不了了,本来想这袁县令叫他在这参会,他旁听就是了,可这县官究竟是什么水准?做事怎么如此草率!
他开口说道:“大人要征集商贾投状,叫他们暗自投便是了,怎能明着拍卖?一来不和官府作为,二来如此岂不叫此地重商伤农?那商人哪有吃亏的,多花了多少钱,全都要在百姓身上找补回来!”
众人听宗大人居然发话了,都看向他。
“……苏州府能施行此法,全赖潘大人手段高超,长袖善舞,能平衡各方而已。小小义乌岂能照搬全抄?上来就要建大厂,到时候商人势大,尾大不掉,百姓更苦矣!”
治理一府一县,岂能照着书本来?这样做怎么对!
本以为东南王官场之上皆是些少年英才,可没想也有这些糊涂人,不过他转念一想,江南初创,可不是没什么老成之人吗!
宗泽这么想着又放不下心来了,和这些个官员讲了他从前在各处为官,做府尹,做县令的种种事迹,“……叫尔等扶贫,不是叫百姓一下就能赚大钱,而是要先要把贫的扶起来才是正事。”
扶贫虽听起来是个新词,但也是新词旧事,说到底还是那么回事,以为自己不会吗!
第307章 宗泽出仕
袁县令起先还有些不服气,只不过宗老大人乃是主公派下来的,信中也说了要格外关照,因此也并没反驳,而是问道:“依老大人之言,此事该如何?”
宗泽说道:“现如今义乌地小,官府贸然招人建厂,实在是大动干戈。但索性本地有大工坊在此,官府可用此优势,召集贫民,教给他们技艺,再提供就业,如此可行。”
嗯?这和他们要在本地建厂有什么不同?都是要让没有土地的农民再做一份工赚钱呀!袁县令疑惑地看着宗老大人。
宗泽接着说道:“……首要一点是教给贫困者赖以谋生的技艺,像用纺织机织布、做泥胚、烧窑等。教好后,再由官府出面,帮助他们寻找工厂,或者让婺州、两浙大小商人到咱们这来建厂,收纳贫民……”
宗泽说得头头是道,他一边说着,一边心里也升腾出一种奇怪的感觉。
这种种举措都是他根据两浙的民情而提出的方法,若是在其他地方,他必不会这样简单的说出“教给贫民技艺”或是“叫两浙商人来义乌这小地方建厂”这样的话。
从古到今,手艺人靠手艺吃饭,哪会轻易地把技艺教给旁人?他能简单地说出这一切,都是因为东南王给江南一地打下了坚实的地基。从他一开始在竹口村教人编筐开始,到了三年前轰动东南乃至全国的湖州军事护理学院,潘邓从一而终的治府策略,让人觉得在东南王麾下,大规模的“职业培训”不再是个禁忌。
而吸引大小商人来此建厂,更是得益于东南王扶持小商贾,反对大商贾垄断从而才能实现。
从一开始的“新青年创业大赛”一炮打响,再到前两年东南大力发展港口,使得民间手工业空前繁荣。他倘若不看《江南风尚》也难以想象,江南商船去往他国,卖得最多的除了陶瓷布匹之外,竟然是一些他们平时想不到的鸡零狗碎的小玩意!
一把妇人用来剪布的剪刀,到了波斯能换来一锭金子;一把平平常常的火镰,到了海岸口能换来十两银;而他们的指南针更是不得了了,到了暹罗王国,李俊船长将这物什献给国王以开通商路,竟然被国王以为神迹,看中了李俊,硬要把女儿嫁给他,叫他留在暹罗当国王!
还好李俊船长心在东南,更兼潘大人对其有知遇之恩,便坚决回归了,不然他读刊物读到那都不知道怎么和小孙孙交代呦。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细针细线、粗针粗线、蜡烛宫灯、铁锅铲勺、筛子漏网、刷子刨子,从前出海的船只少,大家伙出海都只运丝绸之类畅销之物,别的东西不太敢带。可现在东南王大力修建港口,福建港和岭南港都在扩建,来往的船只多了,大家伙带的东西也不拘泥于一两样,别的小玩意也要试试,这一试可好,叫东南人目瞪口呆。
谁能想到那外邦人连剪刀都不会做!
啧啧,看看他们那个两个刀片绑起来不会动的裁片刀,和他们一开一合使用灵活的剪刀一比简直是相形见绌,这不起眼的小玩意,竟然让他们大中国实现“技术垄断”了!
东南兴起了出海热,与此同时,各种小商品经济更加繁荣了,小厂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如此一来,他才能将此作为规划的一部分,来向他们义乌扶贫。
宗泽又说道:“……你们在东南,却不知利用好东南的条件,可知西北看过《江南风尚》后有何举措?”
众人皆不知,听了这话都叫老大人讲,“咱们《江南风尚》都传到西北去了?”
“竟传了这么远!”
“老大人在任上也看过咱们《江南风尚》?”
宗泽说道:“如今世上,谁不看期刊?我前两年听说陕西路有一杨知府,看了期刊上江南沿海一带的富贾有抱怨建厂花费甚大的,便托人到东南说和,让他们到陕西路建成衣厂。”
众人都面面相觑,“有这事吗?”
他们都没听说过此事,李文书问道:“后来呢?江南人去了吗?”
宗泽说道:“自然是去了。江南纺织苑甚多,成衣厂也多,西北没有江南的缝纫机,却有东平前些年传过去的手握缝纫机,也能凑合用,那杨府尹给辖下贫农召集起来,叫人教给他们本领,等到江南人来建了厂,生产出来的成衣还没等运到江南去,在附近几府就都卖出去了。此举为当地贫农提供了在家门口就能多上一份工的机会,有些甚至不用去厂里上工,在家里做好了工,再把成衣拿到厂里去就好,男子女子都能做,大大缓解民生。”
“老大人所想,是想让义乌和那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