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水浒]掀翻大宋》 60-70(第2/14页)
。”
徐观说到:“我记得你春日就学的《论语》,如今已经深秋,还未学完吗?”
潘邓支支吾吾的答道:“温故而知新,我看《论语》,只觉微言大义……小子学识浅薄,《论语》已够我解读一阵。”
微言大义?不知道还以为他读的是春秋,徐观六岁已能背《论语》,一时竟想不起来有哪些晦涩之处。
徐观想到上次问师兄,这小徒弟是否好学,师兄果断地摇头摆手答道:“不是读书的料!”
他觉得有些好笑,问道:“《论语》学到哪儿了?”
潘邓便从怀里拿出自己的书本来,递给师叔看。
徐观翻开有些皱巴的书页,见里面也拿笔记了些道理,便把那书本放下,说道:“你总听这个也会腻,今日来我这里便不给你讲《论语》了,你且说想学些什么?”
潘邓抬头看师叔,一时有些惊喜,还能自己挑课,这是不用死读书了?
他早就知道徐师叔是个名师,在东宫给太子讲学呢,潘邓摩拳擦掌,问道:“我听老师说师叔学问高深,在东宫给太子讲学。”他有点好奇地问:“太子每天都学些什么?”
徐观答道:“四书五经,本朝历史,祖宗大事。”
潘邓:“……”
这不和他学的一样吗!
潘邓狐疑地看着徐师叔,小声问道:“太子难道不学帝王心术?”
徐观听了有些疑惑,“帝王心术是什么?”
潘邓解释了了半天,徐观好笑道:“你这个小学生脑子里都想的什么,太子所学和寻常读书人所学没什么不同,只是比常人多学祖宗如何做贤君明君而已。”
他说着举了一个宋仁宗听贤臣纳谏的例子。
潘邓听完了,感觉就像在听什么道德小故事,没滋没味的。
徐观说道:“你小小年纪就精通经济之道,想来对此会感兴趣,不如今天讲些历史有名的经济家吧。”
潘邓一听,果然来了几分兴致。
徐观讲起汉武之时货殖大家桑弘羊。
徐观讲课也没见讲义,喝了口清茶后娓娓道来,从汉初讲到汉武,又讲到桑弘羊首设盐铁禁傕,开了国家经营盐铁的先河,往后千年至今依旧沿用此政策。
潘邓心想不止千年,用了两千年呢。
“……除了盐铁,筹币,公田之外,桑弘羊还实施了均输法与平准法。”
第62章 师叔讲课
潘邓把茶壶从明月手中拿过来,亲自给师叔倒茶。
徐观说道:“汉武之时,穷兵黩武,再加上宫廷消耗甚多,国家纳税入不敷出,之前数十年的积累挥霍一空……”
“汉朝之时,各个郡国每年都要向宫廷上供‘方物’,便是地方土仪。但是路途遥远,许多土仪到了西安往往腐坏;再有地区运输路费远远大于土仪本身价值者;或者此土仪在当地价贵,但是到了宫廷却稀松平常,因此十分不划算。”
潘邓点头。
“桑弘羊立‘均输法’,便是以待解决这些问题。”
潘邓猜了猜,问道:“是我朝‘折变’吗?”
徐观意外道:“你还颇通律法。”
折变便是将要纳的实物税转为货币,或是转为另一种实物,大大加强了各地缴纳贡品的灵活性,在宋朝已经广泛应用。
徐观说道:“……和我朝‘折变’有所不同,‘均输’是由郡国直接将方物交给均输官,再由均输官进行买卖,就近,或是到此方物能卖上高价的地方去买卖,得来的钱财再缴税。”
“原来如此。”
“均输官会自己挑选适合买卖的地方,方物在当地往往价贱,到了稀缺之地便价格昂贵,如此一来,收益颇丰。此法比起盐铁,成本更低。”
潘邓问道:“那此法收益如何?”
徐观答道:“收益颇丰,此法实行,其效益可以与盐铁专卖并称。”
潘邓大为意外,“竟如此奏效。”
徐观又讲‘平准’一策,“‘平准’便好理解了,此策与我朝常平仓类似。”
本朝的常平仓在各地设立,市场粮价过高时,便开仓放粮抑制粮价,市场粮价过低时,便收购粮食,稳定价格。
“……只不过‘平准’一策,不光在粮食,而在各类商品。”
说白了,这是一个稳定物价的手段。
徐观考教起来:“你可知道本朝有什么稳定物价的手段?”
潘邓想了想,说到:“我在东平府做押司官时,东平游客众多,记得某日茄瓢价格大涨,后许主簿找来当地行首商议,过了几日,这两物价便下去了。”
徐观点点头,对潘邓的基层经验甚为满意。
潘邓也把“均输”和“平准”两字记下来,徐观看他写完,话风一转:“此二策皆是为国为民的好手段,但是最终却酿成灾祸。太史公司马迁也对此极力反对,《平准书》中批,‘烹弘羊,天乃雨。’”
潘邓睁大了眼睛看着师叔,“这是为何?”他在脑中仔细回想,这两个政策都是好策,为何会酿成灾祸?
这时他就恨自己上辈子没多看点书了,对于汉朝历史知之甚少。
徐观又娓娓道来:“‘均输’一策,在于均输官员的买卖赚差额,本来将此土仪运往他处,差额已经巨大。但当官员参与买卖之后,往往会利用手中职权,再次压低本地物价,而又抬高异地卖价,以赚取更高差额,谋取私利。”
“而官员又会将本来做此生意的商人踢出场外,从此垄断。”
潘邓愣住了,对呀,在他朴素的思想里,并没有考虑到政府官员行商,的确会有很严重的以权谋私问题。
徐观见他像是理解了,又接着说道:“‘平准’更是有弊端,我朝便有常平仓,你且想想看会有什么问题。”
潘邓思索片刻,“常平仓里贮有稻米,然而稻米易腐烂发霉,储存不易。”
徐观点头,“这是其一。”
潘邓又想,“官员如果手里没有钱了,还会打常平仓的主意,把里面的米卖掉来养官。”
“这是其二。”
潘邓再想不出了。
徐观说道:“‘平准’一策不光是稻米,还有其他货物,然而此事依旧是官吏主持,当官吏手中握有可以随时哄抬物价,压低物价的权力之后,他们就成了市场上最大的一只老虎,其他的商人都纷纷出局或者同流合污。”
竟然还是官吏以权谋私!
徐观做了总结:“很多时候,一个政策在脑子里想想能够成立,其始善也,可一旦实施下去,终未必佳。”
潘邓轻呼一口气:“学生受教了。”
他穿越到宋朝来几年的时间,在阳谷县度过了绝大多数的时光,最深刻的感受便是“皇权不下县”。
最基层的小官,保正,里正,耆老,宗族,县衙小吏,才是村县实际权力的把控者,上面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