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妻能扛鼎(科举):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我妻能扛鼎(科举)》 60-70(第4/12页)

小英是自己妻子苗谷香的徒弟,他不好替妻子开口,说些什么。

    但是以周安博对自己妻子的了解,他认为自己的妻子大概率是会同意于小英另外一个师傅张兆兴学艺的,毕竟机会难得,而且张兆兴将军的剑*法真是当之无愧的好。

    祖洪才因为一直以为于小英是假装失败的,所以一路上他都没有太在意于小英有点失落的表情,只以为她全是装的。

    直到二人回到家中以后,祖洪才终于松了口气,夸于小英演得好,于小英才有些无奈的噗嗤一笑,告诉祖洪才,她今天并不是演的,而是真的技不如人。

    但是被祖洪才这么一打岔,于小英也不再有那种失落的心情了。

    是啊,两人本着商量过,今天这场是要输的,如今只不过是确实输了而已,真输假输也没什么要紧的。

    毕竟在外人眼里,自己一定是输的。

    于小英把心思都放在张兆兴的话上,一门心思想着,自己要不要提升一下武功,要不要去拜张兆兴将军做师傅,之后回到燕京城里,要怎么和苗谷香师傅说这件事。

    她还盼着祖洪才给她出主意呢。

    没想到,祖洪才此时开口却是说道一句风马牛不相及的话:“小英,我看那个谢寻文将军人品不怎么行,好像对你有意思,对我也有敌意。

    今日听得我俩是夫妻之后,反应竟然那么大,肯定有好多不好的心思。

    日后你若是遇到他,记得小心一点,离远一点,千万别着了他的道。”

    于小英闻言只觉得满头黑线,笃定的说道:“才哥儿,今日你和他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不管他有什么心思,只要他还在乎点脸面,就定然不会对我有什么想法的。”

    于小英见祖洪才还有些欲言又止,于是赶忙补充道:“你放心,日后我再遇到他,只要不是公事,我立即调头就走,绝不与他牵扯过深,这样行吗?”

    祖洪才闻言之后才放下心来,才有心思于于小英商议关于要不要向张兆兴将军拜师的事情。

    祖洪才说道:“小英,如果你真的是输了,那我觉得你应当去拜师。

    多拜个师父没什么大碍。我们读书的时候就有启蒙恩、之后考证秀才、举人、进士,又有座师。

    你看我都几个师傅了?不都和大家都处得很好吗?”

    第64章 燕王登基燕王名正言顺的坐上皇帝的宝……

    第六十四章燕王登基

    (燕王名正言顺的坐上皇帝的宝座了)

    于小英有些疑惑:“不都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吗?我之前已经拜了苗谷香师傅,还是正式拜师的那种。

    若是现在再与张兆兴将军学习剑术,岂不是判出师门,要受千夫所指?”

    祖洪才挠了挠头,他前世和今生都没关注过武将拜师这个问题,对这方面也不是很了解,不敢直接用学文的思路去推论学武功的人。

    于是,祖洪才只好对于小英说道:“不怕,小英,来日方长,我们应该很快就会回到燕京城了,到时候问问苗师傅不就行了。”

    于小英信服的点点头,并没有纠结祖洪才又再次提出这个谁都没有提过的回燕京城这件事。

    转眼间,便到了燕王爷正式登基的时候了。

    为什么之前隔了那么久?除了等徐王妃和世子等人从燕京城过来之外,主要还要等时间再往后推迟一些。

    因为燕王怕别人说自己得位不正,便在赶走了南京城的新皇之后,将新皇拟定的这个年号废除了,重新用起了自己父亲先皇在世时候的年号。

    到现在,时间过了很久,改年号的消息估计已经传遍全国了,燕王殿下才准备自己的登基大典。

    寓意便是——这个皇位是从我父亲那里传给我的,而不是我从大侄子手里抢过来的,我父亲本来就该把皇位传给我。

    在登基典礼的当天,燕王爷登基称帝了,册封了自己的正妃徐氏为徐皇后,册封了自己的长子,也就是以前的燕王世子为太子。

    从此以后,大家都有了新的称呼。

    而燕王登基之后,一是大赦天下,让百姓们都感受到自己的皇恩浩荡。

    二来便是重赏功臣,让跟着自己的人加官进爵,或者得到金银财宝,总之不亏待大家。

    于小英得封了一个杂号将军,算是将军之中地位最低的,但她还是非常高兴,毕竟跨过了校尉与将军之间那道鸿沟,日后便有了无限的可能。

    :=

    现在她还年轻,日后机会多多,充满着希望。

    祖洪才出了些计谋,有些功勋。也参与了守城,更新功勋不少。

    最可惜的是,他乃一介白身,燕王和徐皇后不好过多赏赐,只能赏了他一些金银。

    不过,二人心中倒是记着他的功劳,准备在日后好好的赏赐他一番。

    周安博校尉此番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得以册封了一个杂号将军,算是与于小英平级。

    可惜的是,他的岳父苗家骏虽然也跟着燕王殿下打天下,但所获的功劳还不足以升为将军,只是在校尉的范围内提升了一些级别和待遇,被赏赐了一些金银珠宝。

    文臣方面,当年跟着一起协守燕京城的大臣们都得了一定的封赏。但赏赐并不算多,毕竟他们不像武将一样,在沙场上拼死拼活,立下汗马功劳。

    之前朝廷和燕王军队武将这边的问题很好解决。

    大家都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拼杀出来的,以前朝廷的武将和士兵,顽固的那些,早已被斩杀,或者是沦为阶下囚。

    燕王只会重用和封赏自己以前的武将,不可能将刀握在别人手中,也不会太过信任那些曾经为他大侄儿效过力的武将。

    不过文臣这边,有着更加激烈的斗争,那就是要在朝堂之上争个位置。

    文臣这边与燕王很少有生死之仇,他们当时滑跪的速度比较快,再加上有不少亲戚都在燕王麾下效力,燕王也不至于给他们定个罪下狱。

    对于这部分人,燕王在登基后还是准备要继续留用的,毕竟国家那么大,没有那么多治理的人可不行。

    但是,他们好多占据了高位,若是燕王不做一个好的平衡,之前跟他在燕地效命的那些心腹便提不起来。

    虽然要任用以前留下来的官员,但燕王心中还是相信那些从燕地就跟着自己一起来的人。

    首当其冲的,就是文官之首丞相的位置。

    大侄子跑了之后,黄丞相却是躲在家中,后来投诚了。而燕王自然是更加信任他自己在燕地任命的孔承宇丞相。

    在燕王心中,最好的方案自然是把原来的黄丞相踢走,让他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去。然后换上自己信任的孔承宇丞相,组个自己喜欢的文官班子。

    可是这样一来,就会寒了那些投降过来的文臣的心,若是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让他们再怀念起自己的大侄子,再造自己的反可怎么办?

    自己那个大侄子跑的不见踪影,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始终是自己的一个心腹大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