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80-90(第6/19页)
】
赵匡胤迅速想出了应对之法。
除去调侃之言,秦念此人说话不会无的放矢。
“对士大夫贪赃枉法的纵容”必然引发相当恶劣的后果,现在不承诺改,等被秦念以后世之事讥讽之后,也必须改。
不如尽早作出承诺。
如今民心在他,纵然因“纵容贪赃枉法”导致民心排名略有下降,赵匡胤也不必过度担忧民变。
至于此前的判罚,赵匡胤不能轻易更改,否则必然引发众多武将的恐慌。
大宋如曹彬那般守法律己的良将实在不多。
【秦念:“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有种说法是宋时的士人在借假誓约来制约皇帝,以促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赵匡胤:可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有不妥之处?】
“制约”一词,让作为皇帝的赵匡胤瞬间警觉。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他曾经的设想,但在看到赵宋皇帝在声誉榜上的排名,以及秦念揭示儒家治世的弊端之后,赵匡胤就已生改制之念。
赵匡胤立即决定配合秦念,请他道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后果。
改制的时机已经到了。
【秦念:儒家的理想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给了你们这个机会,更是以“八议”、“刑不上大夫”,给足了你们特权。】
此时并没有沿用周礼中“刑不上大夫”的礼仪,士大夫犯罪,该受刑就得受刑。
但赵匡胤没有出言反驳,因为秦念说的是“宋朝”。
必是后世的宋帝为儒家所误,沿用周礼。
………
赵德昭没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但他知道父皇不反驳,必然有其缘由,于是努力思考秦念此言为何没被天幕规则视作谎言。
不久,他也想明白其中缘由,对天幕的规则又多一分了解。
………
宋朝以及前朝的儒生望着天幕,遍体生寒。
他们知道这位秦皇对儒家是“极厌”,所以猜得到接下来绝对没有好话。
“你们”一词,更是有如一位崇法的秦皇在讥讽各朝儒生。
明朝的儒生则是或惶惶不安,或厚着脸皮辩解:
“宋帝轻信奸佞才会亡宋,那些奸佞之臣皆是儒家不齿之人,怎能将亡宋归罪于儒家士大夫?”
【秦念:而儒家士大夫治世下的宋朝:犯赃者遍天下,“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外国骄盛,寇盗横炽”,以三倍于唐之富引发近两倍于唐的农民起义——大宋,也亡得不冤。】
秦念这里用了一点话术。
唐朝的农民起义那是真玩命,但宋朝喜欢“招安”,很多“起义”的目的并不单纯。
甚至不乏地方官吏与“起义军”勾结,再行“招安”的操作。
但这不重要。
她看出赵匡胤的扮演者是在给她垫话,目的肯定是改写宋朝的文官剧本。
【赵匡胤:我朝往后不得有“八议”“刑不上大夫”之说,一切罪行皆依照律法论处!】
【赵德昭:遵诏!】
【秦念:朕再补一个建议:等到国家财政富裕至足以高薪养廉之时,就应提高对官吏、将士的待遇,并收紧律法为贪赃从重。】
【朱元璋:高薪养廉?】
朱元璋不解。
他认可贪赃枉法不能轻饶,如今他就是这么做的。
也正是知道宋亡于过于优待官吏,故而大明的官吏俸禄远低于宋。
【秦念:低薪养不出廉洁的官吏,具体原因等到你的话题再说。】
不是说明朝就没有廉洁的官吏。
比如海瑞就是著名的“海青天”。
但那是因为海瑞属于极为难得的生性刚正的官。
没有高到一定境界的道德水平以及过硬的身体素质,很难在明朝当清官。
【朱元璋:……】
即便秦念还没有细说,朱元璋已是脸色铁青。
“低薪养不出廉洁的官吏”。
大明这些杀之不绝的官吏,难道是他的错?
【赵匡胤:高薪养廉,朕记下了。】
作为一个了解人性的皇帝,赵匡胤不需要秦念细说,就知道此言实为至理。
大宋两朝的吏员将士皆喜,但许多高官显贵的脸色就相当难看。
“高薪养廉”——
高薪之下,他们想要私下结党的难度就会陡升。
这秦念果然是暴秦之后!
………
李世民再叹。
叹的是“低薪养不出廉洁的官吏”。
大唐如今给官吏的俸禄高吗?
比宋穷三倍,连赵匡胤现在都不能高薪养廉,显然大唐也不可能。
自天幕出现,李世民发现治国的难度正随着话题的增加而增加。
虽叹,但更多的是喜。
比起不明不白地埋下亡国的隐患,不如在他治政时就将这些问题尽可能予以解决。
如此,交给雉奴的天下才不会隐患重重。
大唐的万民也将不再那般“苦”。
【秦念:你朝亡国,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三冗。】
第84章
【赵匡胤:何为三冗?】
【秦念:冗兵冗官冗费。冗费中包含给异族各国纳贡的钱——这保护费只要不再变成大怂就用不着交。】
其实冗费中的保护费占比极低。
但秦念不打算这点说出来, 毕竟说出来就是给宋朝挽尊,这种尊严实在没必要挽救。
【赵匡胤:……】
异族、各国?
后世的大宋交保护费的对象还不仅一国?
秦念曾解释过保护费的含义:
“保护费,保的是他们不被攻打的费用, 能收多高就收多高——无法治理的地方,可不代表不能派兵去摧毁。”
大宋成了需要用保护费来乞求不被攻打的国家?
赵匡胤深吸了一口气。
真就是“大怂”。
【秦念:冗兵。一在赵光义“制图授略,文臣监军”的治军理念下,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只能不断扩张军队。】
【赵匡胤:……】
再次被提及的赵光义脸色苍白。
他知道自己在治军上的名声,或将比纸上谈兵的赵括还要难听。
大宋两朝皆是。
不,是看得到天幕的各朝皆如此。
【秦念:二在你的“守内虚外”。禁军主力驻守京师,地方军队孱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