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 第三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约定》 第三章(第1/2页)

    八十年代初期,刚好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逐步得到解放,但意识里对自由恋爱这个概念的认同不强烈。城里人还好些,农村相对保守,自由恋爱还很少见。多数情况下需要媒婆穿针引线,包办婚姻依然存在。
    张运昌与郑丽的婚姻大事,是双方长辈一起约定的。有了双方父母这一层约束,基本上算板上钉钉了,属于最保险的。当时双方家长私下还商议,这件事情先不告诉孩子们,等过个一年半载都稳定了再说。但有些时候,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农谚说“八月十五挂红枣”。那年九月底,张运昌的妈妈把自家满树的红枣收下来,精心捡了又捡,挑了挑,把个大、圆润、新鲜的红枣装了满满一竹筐,步履蹒跚地送到郑丽家中。
    郑丽娘惦记着爷俩,知道他们干农活累,早早把午饭做好了,只是丽丽和他爹生产队里还没收工回来。见运昌妈妈来了,郑丽娘赶紧接过竹筐,亲热地拉着运昌妈妈的双手,让进屋里。
    “哎呀,他三婶,收了多少枣呀,你给我拿这么多。”
    “家里还多着呢,有的吃。”她四下瞅瞅,问道:“那爷俩还没有收工呀?”
    “是呀,这不,我把饭做好了,光等着他们回家吃饭了。”老姐俩你一句,她一句,坐在屋里就多聊了一会儿。
    工夫不大,郑丽先收工回到家,她把农具倚靠在院墙根下,摘下草帽,红扑扑的脸颊浸满了汗珠。
    她三两步就迈进了堂屋里,正要取瓢从水缸里舀点水洗把脸,却听见西屋里娘的声音:“丽丽这孩子从小就懂事,也会过日子,嫁到你家,肯定是你的好帮手,你就享福吧。”
    尔后,传来另一个人的声音,“我早盼着这一天了。”
    接着,是两个人爽快的笑声。
    郑丽的脸刷的一下红到了耳根,她本想迅速躲开,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掀开门帘喊了一声,“娘,你说啥了!”人还没站稳,看到了运昌妈妈坐在坑沿上,羞红的脸更像熟透了的苹果。她似乎明白了一切,扭捏着身子,急忙喊了一声:“三婶来了,您坐着。”便慌不择路地跑到了院中······
    随着郑丽出落成一个大姑娘,她已然到了谈恋爱的年龄。
    农村姑娘的恋爱观不像城市姑娘,要有精神追求,要讲求男女平等独立。她们大多顺从父母长辈的安排,在恋爱婚姻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在她们的观念里,婚姻大事有父母做主。但想到那人以后将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遇到困难要依赖于那男人。她们骨子里也讲求一些实际,注重长相,看重男方的能力、品质等。当然,家庭和物质条件也是一个重要选项。
    郑丽生长在农村,虽然有自己的择偶标准,但她不可能超脱世俗,更多地是听从父母,自己的一些想法大部分停留在想象中。
    上初三的时候,郑丽也曾被班上同学孙小满追求,但因为那时年龄还小,追求者也不是自己心喜的,她坚定地拒绝了。她还不想过早地谈恋爱,也不想再考高中了。看到父母上了年纪,她想的是别浪费时间了,尽早到生产队干活,自食其力,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
    张运昌一直是郑丽隐藏在心中的念想,他白白净净、文质彬彬,是一位英俊的小伙子。特别是他朴实的外表、稳重的性格,深深烙在了她脑海里。有时,遇到张运昌星期六休息回家,她远远地望见他的身影,心里便扑通扑通地欢跳起来。时间长了见不着,心里就空落落的。但她知道,无论是家庭条件,还是文化阅历,自己与运昌存在一定的差距。她只是偷偷地喜欢着,从不敢有非分之想。
    那天,听到娘与运昌妈妈的对话,她既兴奋又害羞,心里砰砰乱跳。过后却假装嗔怒地挽着娘的胳膊说:“娘,您嫌弃我了?人家还小呢,不想这么早找婆家。”郑丽娘不知女儿的小心思,她爱怜地把丽丽拉到怀中,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我看着你们俩挺合适的,就私下替你做了主,难道你不愿意吗?”丽丽慌得不知如何回答,她挣脱开娘的怀抱急忙转身跑开了,留下一句:“运昌哥那人挺好的。”
    那年十月中旬,随着西北风的到来,漫天的黄沙时而掠过,北方的天气有了阵阵凉意。
    这是一个周六上午,小寺庄村北公路旁,几个上了岁数的人靠着南墙根或蹲、或坐晒着太阳。几只鸭子从坑塘里游到岸上,一边扑棱着翅膀抖掉身上的水珠,一边伸长脖子“嘎嘎”叫着。第四生产队饲养员王常德刚刚卸了车,牵着几头黄牛正慢吞吞走向水边饮水,黄牛鼻子里吐着热气,甩着尾巴发出一声声“哞······哞······”的叫声。
    高奶奶有七十来岁的样子,身体很硬朗。她穿着一身黑衣服,上身的大衿袄半开着,裤腿绑着裹脚,缠过足的小脚穿着一双弓形鞋。一双粗糙的手皱巴巴的,有点儿像树皮。上面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皱纹,像是记载着她70年来的千辛万苦。
    闲聊间,见到王常德牵着牲口过来了,高奶奶一下来了精神。她直起上身,伸长脖子朝王常德喊道:“大兄弟,刚卸了车啊!牛喂得挺肥呀!”
    “老嫂子,生产队的牛,就和自己家的一样,当然得精点心!”王常德被牛拽得紧走了几步。
    “常德,你见多识广,你知道我们这里什么时候才单干呢?”她不懂什么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她儿子们也解释不清,就告诉她是自己干自己的。
    王常德回头嚷道:“广播上不是说了吗,就这两年完成任务。再说了,你这么大岁数,也不用下地干活,就少操点心吧。”他在回头说话的刹那间,几头水牛挣开缰绳,颠颠跑到了坑塘中,舌头一卷一卷地大口喝起了水。
    高奶奶用拐杖使劲杵着地,张开没有几颗牙的嘴巴,嘿嘿笑着说:“大兄弟呀,我是为你那几头牲口操心呢,说不定我们家能分一头呢!”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听后,也都咧开了嘴巴,哈哈笑了起来。
    张运昌每两周回一次家,今天周末学校放周六、周日两天假,他骑着那辆半旧的、车架上缠着花花绿绿塑料绳的自行车回来了。他穿着一件绿军衣,斜背了一个军绿挎包,黑黑的头发有些长了、卷曲了。从村北面下了公路,正好路过几位晒太阳的老人身旁。每天,老人们九点多钟就凑在了一起,他们排成一溜,坐在小凳子上,背靠着房屋的南外墙,东家长西家短的唠着嗑,南来北往的人都逃不出他们的视线。张运昌从公路上一下来,就进入了老人们的视线,虽然昏花的眼睛看不清来的是何人,但他们的目光随着运昌移动着,他的穿衣打扮、行为做派不停在他们审视中。
    “这不是小昌吗?周末放学回家来了。”高奶奶的视力真好,远远地认出了运昌,便招手说话。张运昌下了自行车,点头回答道:“是啊!高奶奶,您在这儿歇着了。”他又热情地向其他老人们一一打了招呼,便又迈上自行车,回家了。作为目前村里唯一在县中读书的后生,村里人对他的关注度还是很高的。谁家小孩不认真读书,遭到数落时,话里话外,都要把张运昌搬出来,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看着运昌远去的背影,老人们又找到了新的话题。一位嘴里叼着旱烟袋的老头说:“张家的这个老小有出息,从小就一门心思念书,有朝一日准能走出咱这圪瘩地。”高奶奶接过话茬说:“孩子是个好孩子,我是从小看着他长大的,但考学哪有那么容易,咱村里那么多上学的娃,到头儿还不都回来种了地。”另一位老人叹了一口气道:“咱庄稼地里的娃苦呀!从小就放学打菜喂猪,哪有时间学习呀,还是认命吧!”“这孩子家条件挺好的,但人家很简朴,小的时候,都是穿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