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明远录》 第三章 定颖(第1/1页)
刚运功没一会,大殿中央的老和尚就睁开了眼,没有注意到偷懒打盹的几个青年僧人,缓缓点了点头,起身往斋堂走了。这传递着一个信号:早课结束了,该用斋了。僧人们目送老和尚踏出殿门,立马就乱糟糟的起身跟在后面了,明远坐的位置比较偏僻,被人群推攘了一下,就又离殿门远了一点,不过他也不恼,只是笑嘻嘻的看着师兄弟们往斋堂走去。
灵隐寺是大寺,每个弟子不管怎么样总是能吃上饭的,更别说文院不像武院那样需要大量血肉,杂粮食物的补充,平时僧人们也吃不了太多,后面剩下的有时甚至比先吃上的更丰盛,更别说像明远这和尚平常就爱在山里打些野味,更是看不上斋堂里的这些口食。等大部分的人群都散了,明远才慢慢的走进斋堂里。斋堂不让大声喧哗,但弟子们大多都年轻,耐不住性子,很多都就近找了个要好的,聊起了这两天的趣事儿,有的说最近哪个客人出手阔绰的,旁边还有人悄悄的补充身份的,还有的说今年收成如何如何样的,这是经常和山下的农夫们交流的收租的几个弟子,灵隐寺承包了山下大片的土地,其中多数自己种不了的就会租给一些佃户,每年只要向他们收取一定的租金就好了,而且寺里也会派一些僧人经常观察山下的情况,如果真的收成不好,就会适当的减一些租金,山下的农户们更是家家信佛,有时谈起灵隐寺和寺里的僧人们都是一副感恩戴德万分崇敬的样子,十分拥护寺里的僧众们。还有的一些是在聊一些所谓的江湖上的事情,那是几个和武院要好的弟子们从武院听来的,武院弟子相比于他们更是闲不住,经常会出院做一些任务什么的,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护送一些达官贵人,不过有一定本领的武僧们也都可以在经过考验后下山历练几年,他们时常传回来一下远在山外的事情,一些向往去武院学上一招半式,投身江湖纷争,感受一下什么明争暗斗,儿女情长的,也都乐意听他们瞎扯,稍微充实一下自己的愿望。
明远就想不了那么多,在他看来,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灵隐寺僧人,现在正在为集毕生之力“干掉”院首成功上位而努力,而且还时常觉得遥遥无期,看着院首那一丢花白的山羊胡子,目测这个时间还有半辈子得熬,不过他也不急,禅院里还有掌经,看护什么的嘛,谁又不是这么过来的。明远边想边听,想着有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特别是那些讨论客人的一伙,从上一世的经验来看,多认识一些贵人有时候要比抄两天经文要实在多了。
斋堂里人很多,虽然没有大声说话的,但闹哄哄的,聊的都是一些生活上的琐事,寺里不让大声说话,不过小范围的聊天还是可以容许的,这可以说也是增进师兄弟间友好关系的一种手段吧。明远没有什么朋友,唯一寺里玩的好的明哲和尚前些日子就随他师傅做法事去了,还有几天才回来,他也乐得清净,端了碗粥,揣着俩包子找了个空位坐了下来。“明远师兄诶,今天又逃课了啊?怎么也不说一声,早上点卯的时候还好我机灵,又是我帮的你,嘿嘿~”这人说着一只白净的手就灵活的伸了出来,一张干净机灵的脸上也满是无奈。
明远没有在意,从袖子里摸出一文钱就放了上去,这是定颖,三年前入门的小和尚,平时就依靠着给受罚的师兄弟们抄个经文,帮忙答个到,打听个消息赚些外快,最爱的也是接待那商贾大员,因为他们出手阔绰,经常会漏些香油钱。不过他这也不是什么爱财,毕竟寺里平日也没什么可以开销的地方,很多僧人都知道这是他送给他家里的,他的父亲早些年靠着有些力气帮人远途送个货物什么的支撑家用,只是突然在一次远镖里就没了讯息,报官官府也只说是遭了水难,运货的船不幸遇上大汛期被打翻了,一趟货队里一个人也没回来。母亲知道后也因此直接就郁郁成疾,卧床不起了,那时全靠家里亲戚的接济,后来他的姐姐有时也和勉强能动的母亲做些针线活,靠这些过活,只有他一个那时突遭变故,悲痛欲绝之下,荒唐痴呆了两年,一朝醒悟后就瞒着家里上了灵隐寺,据说他姐姐当时还在寺门前哭闹了一番,想劝她回去,被他一番劝说后送回了家里。这些事也因此很多寺里的老人都知道一点,明白他平时赚的外快基本也都送回了家里,按理说出了家这种俗事也应该断了的,他的师傅也只是劝说了几次后无果,就改口言说这是他的此生劫难,只能靠他自己的大毅力大慈悲来度过,之后寺里也没再为难他,加上他年纪还小,更多的也都是同情。
&bp;&bp;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