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荒漠奇迹农场》 23-30(第10/21页)
应的各项数据很快被推导完成,现在宁小统可以根据指标量化反应的时间和方向了。
“你这个泥巴板,我怀疑是类似华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生克说。”
张教授的助手之一叶柳娜啃着烧饼发表意见。
“虽然我没有证据, 但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嘛, 五行生克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就比如为什么泥巴板行石头板不行, 泥巴能种菜石头不能啊, 所以下次我建议你在土里加点有化肥, 看看会不会让效果更好些……”
“你可拉倒吧,别教坏小朋友。”
助手之二苏航拍了她一下。
“还化肥,你要不要加点有机肥,无公害岂不是更厉害?”
“我看还是应该得试一试别的材质,说不定会有奇效。”
宁小统一边听他们议论,一边点头记笔记。
张教授他们过来以后, 农场的育种实验室随即开始运作,负责专门应对系统发布的种田任务。
环段任务的第一段,张教授建议宁小统选择大豆和花生。这也是豆科作物中出油率最高的两种, 加工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不需要重新摸索。
“要是小统能够培育出新品种的大豆,那就好了。”
苏航叹息一声。
“曾经我们是全蓝星大豆的黄金产区,东北的大豆世界闻名。结果现在, 品种的专利握在跨国公司的手中, 我们每年还要从外面进口大豆, 从别人手里买种,本土大豆产业几乎都被边缘化了。”
“花生的情况也差不多, 榨油行业几乎都被外资把持, 不能让外国人捏着我们的油罐子啊。”
苏航和叶柳娜都是经历过那场“大豆之战”的人。虽然当年他们还是农学院的在读学生, 但出于对本专业的敏感,两人全程目睹了跨国公司将本土榨油厂打得一败涂地,在华国市场大肆收割并掌握了食用油行业的大半壁江山。
一直到现在,出身东北的叶柳娜还对当年的惨败耿耿于怀。
大豆,明明华国人用的最多用的最早,为什么现在反而要大量进口了呢?
如果能培育出更好的品种,那是不是就能重现华国大豆的荣耀?
抱着这样的信念,叶柳娜将大豆育种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在此领域小有建树。
可要想改变大豆行业的现况,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跨国公司掌握着大量的专利,并且为自家的品种设立了层层壁垒,对华国培育的大豆严防死守。
华国耕地有限,海外大豆的种植又早已采用机械化、农场化模式,无论是规模还是产量都远超华国本土,牢牢掌握着市场的定价权。
有规模就有价格优势,哪怕是算上运输成本,海外大豆的价格依旧低于本土。而掌控上游压榨行业的外资公司规定只能收购海外大豆,华国大豆想要获得生存空间,就必然要遭遇外资的围追堵截,难上加难。
就算是有好种,价格卖不上去,农民也不会愿意种啊。
为此,叶柳娜一度心灰意冷。
她觉得除非自己培育出魔豆,不然根本没希望打败跨国公司,普普通通的品种优势是没希望的。
直到,她在老师的实验室见到了梭变1号土豆和梭变2号玉米的样本。
小果化、低产量、不完美。
但却是长于荒漠戈壁,而且生长周期非常短。
别人长一茬,它能长三茬,这是产量优势。
别人需要良田,它给块荒地就行,强大的适应性。
而且,味道还很好。
一瞬间,叶柳娜忽然有了新思路。
也许大豆不需要正面战斗,够多够便宜不也是优势吗?!
当本土的大豆价格足以弥补出油率缺陷,她就不信那些榨油企业还只盯着运送海外大豆的集装箱船,商人都是逐利的!
于是她满怀希望,自告奋勇跟着老师来到了西北荒漠无人区。
戈壁滩上的风沙可真大啊,但刮不走叶柳娜心里的火。
尤其当见识过宁小统育种过程以后,火便熊熊燎原,卷成了一场颠覆认知的火龙卷。
原来,种子还可以这么烧!
可惜这个融合炉只能宁小统用,她和老师都亲手尝试过,打开开关没一丁点反应。
不过没关系,她可以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刚好这次上面选定的任务是豆科,而且第一段就是油料作物。豆科两种油料作物必须有大豆的位置,叶柳娜觉得自己的念念不忘这次终于有了回响!
于是她连夜联系同学同事,自告奋勇收集各式各样的泥土,准备给宁小统试制符纹。
肥料当然也要加,大豆喜欢什么肥叶柳娜了然于心,闭着眼睛都能拉出表格。
接下来,要确定培育的特性。
适应性肯定是要有的,毕竟所有的任务作物都要在实验田里种植。
营养成分必须达标,这是环段任务的硬性条件,达不到任务就会判定失败。
还有产量。
为了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油品加工,第一轮必须高产,至少要达到普通大豆的平均值,这对育种项目组来说并不容易。
毕竟,梭变2号可是出现了减产的特性,保不齐花生和大豆会不会也重蹈覆辙。
“高产、高适应性、营养还丰富……”
叶柳娜捏紧了拳头。
是她的梦中情豆没错了。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搞。
宁小统之前那种歪打误撞的办法不行,叠加出的属性太过随机,而且他们也没有很多时间去试错,必须尽快摸索出融合反应的规律。
于是叶柳娜像陀螺一样旋转了起来,每天把实验排满,把数据刷爆,推演概率的电脑永不关机,吃饭睡觉要顺带搓一块泥板,半点时间都不肯浪费。
宁小统被卷得实在受不了,蔫吧吧地跟张老师告状。
谁料一贯和蔼的张芸这次竟然板起了脸,正言正色地跟他讲起了做学问的态度。
“人生短短几十年,能做事的时间其实很有限。既然选择要搞研究,那就应该争分夺秒,毕竟育种是一门消耗时间的学问,一辈子才能种几季玉米?”
张芸的话把宁小统说愣了。
他忽然反应过来,原来自己不再是那个生命无限漫长的系统智能,而是一个会生老病死的人类。
爸爸在那个时代只活了三十几年,这个时空的医疗条件虽然好了,但总归也不过多个四五十年,而且人类不会永远年轻。
等他老了,牙齿都掉光了,再想像现在一样健康活跃……那是不可能的。
世上没有不老药。这一点,身为系统智能的他再清楚不过了。
忽然觉得时间紧迫了怎么破!
“瞧,老师又发威了。”
苏航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