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第一三七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第一三七章(第2/3页)

地区才能安稳长久的成为汉地。他在北方这么做,他在新打下来的云南、贵州也这么做,只是那儿更荒,得先屯田

    ,再兴卫所儒学,再考虑进一步。

    洪武30年的夏榜,他利用君权的强势,给北方士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各位好好学,都有机会。俺老朱,是惦念着你们哒!

    虽然他最终没有走到南北取士、乃至未来的定额取士,可姿态是给足了。故而,南北榜最初的舆论危机被压下去了、后来的借题发挥也被他利索的嘎脑袋了。

    ——说起来,在知乎冲浪时,up还看到过一个阴谋论观点,认为这是刘三吾&朱元璋的双簧,刘三吾哪有胆子搞不公,都是朱元璋故意钓鱼执法,给北方利好。

    啊这,不得不说,现代网友的脑洞很大,刘三吾不参与第二阶段的搜卷,那8个脑袋落地的调查组成员如果是为了配合朱元璋,是不是牺牲有点太大了】

    郁新:&34;……&34;

    金幼孜:&34;……&34;

    老朱:&34;……&34;

    不得不说,在这个猜想之下,皇帝和文臣都沉默了。老朱缓缓说:“咱……其实也没有那么心机深沉。”郁新:&34;……&34;

    他嘴上不逼逼,心里逼逼:

    是啦,一般杀了了账,你想做什么,又何曾需要如此委屈迂回了?

    老朱想了又想,突然道:“这后代的想象力真的很发达,按照如此说法,咱未来在他们的电视剧里,岂不是特别帝王心术,心机深沉?&34;

    朱棣叹了口气,心酸道:“真实的帝王,就是一天天地教自己的小弟干活;再没事跑去救救小弟。&34;

    【围绕着教育上的南北问题,后面还发生了非常多的事:

    1、建文新政。

    对建文朝的研究实在是太少了,实际上仅就《姜氏秘史》《革除逸史》的记录来看,它造成的危害远比南北榜事件严重的多,这个我们后面再提。】

    嗯?

    大家突地齐刷刷看向朱允蚊。

    朱允蚊:&34;?.…?

    他有点害怕。

    朱棣此时和善道:“大侄儿,趁着大家都在,你不妨把心中的真实想法,都说出来,我们也要一一辨明,全部避过。&34;

    看朱棣那跃跃欲试的样子,感觉他很

    想走上前去,摇一摇,晃一晃,再倒置一下,把朱允蚊心中的那些建文新政全部都给倒出来晒一晒。

    朱允蚊:&34;……&34;

    我谢谢你。

    他闭紧了嘴巴。

    蚌壳,勿扰。

    【2、朱棣迁都设立北京国子监

    不整述了。

    3、仁宗&杨士奇提出南北取士

    建文&永乐年间的9科进士,按《科举通史》的统计,共1939人,其中广义上的南方六省占83.65。

    江西最强,一省占26.6。

    而河南、山东、山西、北直隶、陕西这五个北方还算有点人口的省份加在一起仅11.66。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偏远四省仅4.69。江西打败了9个大省还绰绰有余。

    太不平衡了,这种情况谈什么落后地区的向心力?】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现在,江西人金幼孜,只想在地上挖个洞,先把自己藏进去再说。

    老朱也为这直白的数字微微肃了脸:“贵州布政司是在老四你的治下才立省的,文教不兴,也是正常。回头等那交趾布政司、日本布政司归附了我们,我们也不能歧视他们,都得一视同仁才行!&34;

    &34;对了,&34;老朱此时回想起来,&34;洪武初的时候,好像有几个高丽人来考了科举……&34;

    “是洪武四年的事。”郁新为老朱查缺补漏,&34;金涛中了三甲第五名。您授了他东昌府安丘县丞。不过他以不同我们的言语辞官归乡。您又厚赐路费。&34;

    老朱彻底回忆起来了:“嗯,没错,是他!不想当咱们的小官,回去高丽当大官去了。他们高丽人还是很稀罕咱们的科举的。&34;

    郁新又补充:“他洪武十二年的时候,陷入高丽内部党争死了。”

    大家:&34;……&34;

    短短两句话好似说尽了他的一生呢。老朱摇头:“哎呀,还不如在咱们这里当个小官呢。”

    大家:&34;……&34;

    其实在这边当小官也并不很安全呢

    。

    【洪熙元年5月,《与judy祖孙对话的日子》,江西人杨士奇记录了这段极为重要的对话。

    仁宗本来是找杨士奇抱怨国子监学生不顶用、翰林考试不严。得改革太学数十年之考试弊端,考!给我仔细考!不行的都滚,留一个有用的就好。

    接着又道:“科举也得改。”

    ——私以为,按照前后语境,仁宗此时未必意识到需要南北改革,只是和老朱当年一样,嫌弃科举选拔的人才不顶用。】

    郁新和金幼孜都产生了很多迷惑。

    他们不相信,杨士奇竟能取出这稀奇古怪的标题!

    然而除了他们以外,好似大家都习以为常,他们左右张望,也就只能默默不语了。老朱撇撇嘴:&34;这数十年之弊端,就是他爹,他爷,都很弊端喽?&34;

    朱棣呵呵一笑:“正好,他自己的想法,就从他先开始,那期末考,会考,中考,高考.…什么都有,都先给他安排上。&34;

    【杨士奇语出惊人:“科举需兼取南北士。”

    仁宗:&34;?北人学问远不及南人?&34;

    杨士奇:&34;自古国家兼用南北士,长才大器多出北方,南人有文多浮。&34;——后两句纯属屁话和借口了,你在骂你自己吗?

    第一句在永乐朝的实权尚书籍贯分布看,是客观的、合理的。蹇义、吕震、宋礼、吴中、赵肛、李庆、刘观都非南人。

    杨士奇在这件事上,展露了他作为名臣的风范,真心实意的为国家思考而不为家乡谋更多福利。

    不管他在别的政策上有什么不合理之处,就这件事,做的真好。也算小小的背叛了自己的屁股利益。】

    朱元璋和朱棣,此时一同点头肯定:

    &34;此事之上,是极好的。&34;

    别说他们了,便是那郁新,一时也是暗暗惭愧:吾弗如也!

    【仁宗问:“具体咋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