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第一三五章(第3/5页)
学校相对立的,毫无疑问,就是我们国家兴办的公立学校了。公立学校多,我们可以主动让一些大儒去偏远地区呆着,干预调节当地之文风,吸引更多的人求学,教出更优秀的人。&34;
郁新:&34;?&34;
有没有一种可能,大儒只想回自己的家乡?
他擦了擦额上的汗,感觉自己未来能落叶归根凤阳,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不会到时还被发配边疆……美其名日,支援当地文化建设吧……富儒·郁新,想到老朱对富户的态度,感觉到了很深的担忧。朱元璋:&34;……好多钱。&34;
朱棣:&34;.…是。&34;
【分地取士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唐武宗——友友们对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感官估计都是:不存在,直接跳跃到了黄巢起义】
老朱撇撇嘴:“咱已经知道他们后世会怎么写那黄巢起义了。肯定是不管黄巢吃没吃人。反正他肯定宣泄了当时被唐朝暴虐统治压迫的民众的愤怒与痛苦,其起义是先进的,是敲响了腐朽唐王朝毁灭的警钟!&34;
“嗯,韦庄那首诗怎么说来着?&39;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果然是好。”朱棣吟道。
大家徐徐:&34;?&34;
你真的觉得好吗?
你忘记了自己是公卿了吗?
老朱脸黑黑:“咋滴,你还吟上了,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想看那中分天下的李自成敲响了腐朽的明王朝毁灭的警钟?&34;
朱棣一时咳起来:&34;什么啊!我只是背诵他们课本上可能会出现的话而已。&34;金幼孜发现。
燕王当时给他的预警,只错了一点点。这一点点的错处,就是没有给他足够的预警!
【这位唐武宗较突出的政策是灭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一起,史称“三武灭佛&34;。
会昌五年,针对京兆府一地、一次就解送上百贡士的过热现象,唐武宗出台了不同道最高可以送多少人的规定。
这和唐朝科举制度有关系,他们还没有正规的糊名,盛行“行卷”,京兆府这种地方聚集着很多达官贵人,你凑去“行卷”,升学率会大大提高。
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此类现象是“朋党”的温床。唐武宗基于此逻辑,出台了政策。类比到明朝,是各地通过乡试的人数为定额,还没有到会试也分开的情况。】郁新叹道:&34;不错,彼时京兆府前十名甚至有个‘等第’的称呼,盖因其泰半能’登第’。&34;
老朱:&34;这行卷之弊,不但需要糊名,还需要着录,防止考官辨认出考生的笔迹。我学了那宋朝的规矩不假,但这眷录的
活,实在是繁杂,得找着录官抄写一遍原答案,又得让对读官复核一遍有没有抄错,也不知道兔朝那1291万考生,如何做到彻底糊名?&34;
朱棣说了大实话:“爹……要是那么多的话,我觉得考官也认不出笔迹了,不需要有人重抄一遍。&34;
郁新:“别说认不认得出了,我觉得碰上的可能性都是没有的,毕竟有一千多万人呢。”&34;可以了,不要强调了!&34;老朱喝道。
老朱每次听到这一千多万,就感觉自己的心,少说被刺了一千针。
【由于战乱对北方的影响,文化、经济中心逐渐难移,北宋时,面对南方学子在科举里的强势表现,北人司马光与南人欧阳修展开了辩论。
司马光先后对皇帝提了两个建议。
1、改变考试范围,停止诗赋取人,提倡经义取人。——当时南方擅长诗赋,北方擅长经义,这个建议也是偏向北方。
2、分路取士,像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这种省份,要么30-40个举人里中一个,要么干脆一个也没中。对比起来,开封府5个人里就能中一个,差距太大了。
希望糊名时,注明某某路,咱们按省份的比例取士。无疑,这两点都利好北方,不利南方。
欧阳修就提出了异议,他觉得在北方选取解额时,由于应考的人少,考
试的人这一步就占了便宜,很多学业平平的人也可以过。
如果到了全国统考再给优待,就会造成有才的南方人落第多,平庸的北方人中第多。
请,凭才取士!】
这些东西,在场的文化人,全都知道。
郁新点评道:“温公的第二点想法,或可说是希求公平;但这第一点的取消诗词实乃偏私。欧公言天下之广,四方风俗异宜是有理的。&34;
金幼孜补充道:&34;且欧公是希望把经义进士科与诗赋进士科合二为一,按他们的总人数比例取。&34;
【这次争论的范围极广,最后的政策是,依然保留诗赋取士,增加了经义比重,增加了北方地区乡试通过名额,一定程度的倾斜了政策。
但最终没有进行分路
取士。
因而,南方的强势也没有被这种小改动影响到,自然而然的,南方占据了更多的政治资源,有些史学家认为,这种结构失衡削弱了北宋对北方的统治,和后来的南宋南迁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个嘛……实话说个别北人,如司马光他也不像是对更偏远的西北领土有很大追求】怎么说呢,在场的文化人都尴尬到了。
好似那自己本来感觉藏得很好的私心,偏偏被扯出来,放在阳光下暴晒,还被敲锣打鼓呼朋唤伴来观赏……
哎呀,哎呀,真的好尴尬啊!老朱看了眼朱允蚊,叹了口气。
&34;怪不得之前说,若是你在位久了,我们的未来也是宋呢。&34;朱允蚊蔫蔫不语。
【元朝的科举存在感很弱,不过短暂的科举实行期间,他们是分地取士的,虽然有点侮辱人——南边的叫南人,北边的叫汉人。
再加上一些色目人、蒙古人等一大堆,各区域各民族各名额的取。
某种意义上,元朝在弥合南北上做了不少贡献。像日本学者就很喜欢说中国从小中国走向大中国始于元朝。该论点里,唐之大只有30年之虚影,不能视为真正的大中国。
e,看看就好。本子嘛。
现在对元朝的史学研究实在是少,但实际上,明初与其放在明清这个大范围研究,不如关注元明,元朝对朱元璋的各项政策影响极大。】
老朱:&34;?&34;
啥玩意?
老朱甚至懒得去分析日本为什么这么想,不就是那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严重,如今少不得有那反攻倒算,撇清干系的想法。
【好啦,我们现在把目光落到洪武年间。
朱元璋对于人才的选拔,经历了从洪武四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