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455 叠层器件,双倍的“快乐”(求订阅)(第2/4页)
什么?”
莫文琳复述了一遍刚刚的话:“我说……许秋,为什么叠层器件我做了那么久都不行,你一来效率就突破15了呢?”
“噢,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了啊。”许秋自然不会说,是因为已经提前在模拟实验室中拿到了结果。
不过,他之所以决定直接把最优条件拿出来,只用三批器件就冲到了15,也是因为莫文琳之前的摸索过程,有了铺垫,他直接拿最佳结果出来也不显得突兀。
某种程度上,确实也是如他所说的“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要是莫文琳的器件一直扑街,他多半也得演一演,过一周半个月再把现实中的叠层器件效率做到15。
“真的咩。”莫文琳瞬间把自己代入到了“巨r”的角色中,虽然她也知道许秋大概率只是随便说说的,但内心还是挺开心的。
“真的。”许秋认真确定的回应道,对待手下的妹子们,能多鼓励还是要多鼓励的,就像企业老板一样,画饼灌鸡汤不一定有用,但总好过不画饼不灌鸡汤,说不定就能忽悠到人了呢。要相信,世上还是傻子更多的。
许秋继续称量pcb并不多了,于是问道:“pcb是快用完了吗?”
“是啊,”莫文琳回应道:“本来想和你说的,但是我忘记了。”
“行,”许秋点点头:“我等会儿和吴菲菲讲一下。”
平常买药品一般都是找国内的试剂商,操作起来比较简单,直接到联系对方,或者通过药品仓库进行购买即可。
而组里的pcbno-c公司提供的,需要进口,手续会复杂一些,之前都是吴菲菲负责处理。
倒也不是说非进口不可,就像ito基片后来就换了国产的。
只是,一方面因为pcbno-c这个品牌的pcb,一直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而在实验室中,比较忌讳的就是随意改变实验条件,试剂的品牌也是实验条件之一。
哪怕两种试剂,名称一样,分子结构一样,纯度也一样,但实际用起来,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差别。
贸然更换品牌,可能会有不可预知的情况出现。
比如,之前陈婉清做有机光伏倒结构器件的时候,她用到的是三氧化钼蒸镀靶材。
中途有一次旧的三氧化钼用完了,本来想回购原来那家,结果发现断货了,需要等两周才有货。
当时为了实验能继续进行,她便换了另外一家,纯度都是一样的,材料检验报告也没有问题。
但做出来的器件性能就是不行,比之前用的那种三氧化钼效率普遍低2左右。
后来换回了原来那种三氧化钼,器件效率才恢复正常。
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谁知道呢?
或许是和靶材的颗粒有关,或许是和里面某种微量的杂质有关,也可能刚好买到了一瓶次品……
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就算强行找原因,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忙忙碌碌,花费半个月时间,终于找到了原因,最后有什么收获吗?
没有,只是单纯的浪费了半个月的时间罢了。
实验室中,许秋和和莫文琳两人一边工作,一边闲聊着。
直到韩嘉莹进入实验室,号称:“我写文章写的有些累了,过来随便看看。”
两人这才停下了交流,各奔东西。
莫文琳转身离开,说道:“我回去写文章啦。”
于是,许秋换了一个聊天的对象,他一边和学妹侃大山,一边制备器件。
旋涂氧化锌,作为第一层传输层;
旋涂pfn-br,作为第二层传输层;
旋涂不同厚度的j4:pcb,作为底电池有效层;
旋涂,作为第三层传输层;
旋涂氧化锌,作为第四层传输层;
旋涂不同厚度的pce10:iei-4f,作为顶电池有效层;
蒸镀三氧化钼,作为第五层传输层;
蒸镀银,作为电极。
这是之前经过优化后得到的最佳加工工艺,许秋直接套用过来。
毕竟现在只是将idic-4f更换为idic-,传输层方面的加工工艺大概率不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直忙活到晚上十点多,许秋终于完成了新的一批idic-体系叠层器件的制备与性能测试,最高效率达到了146体系的初步摸索结果也出来了,最高是1497,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
而idic-4f体系的结果,经过这些天的多次优化,目前已经达到了1532,上升空间并不大。
虽然这批idic-体系的叠层器件效率,暂时没有idic-4f体系的高,但许秋也不是很在意。
他本来也不指望只靠制备一次器件就实现效率突破,这次尝试,主要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思路有没有问题。
现在仅仅是初步尝试,idic-的体系就已经做出了与idic-4f相当的器件效率,说明当前,有很大的几率能把叠层器件效率上限,再往上提升一些,或许能够达到155以上。
至于能不能上16,这就要看运气了。
完成了现实中的初次尝试,剩下的工作,许秋主要还是打算交由模拟实验室进行大范围的摸索。
因为相较于普通的单结器件,双终端法制备的叠层器件在,在单结电池中,只有唯一的有效层,只需要优化一个有效层的膜厚,摸索范围通常在80-150纳米之间。
而且对于绝大多数的有机光伏体系,把有效层的膜厚做到100纳米左右,就算偏离了最佳膜厚,通常也能达到最佳膜厚效率的90。
如果不是冲刺效率的工作,可以做的不那么精细。
而双终端法制备的叠层器件,有两个有效层,需要同步优化两个膜厚。
两个膜厚就是双倍……不,是相乘的“快乐”。
不仅如此,摸索的范围也更大,底电池一般要从50纳米做到300纳米,顶电池要从50纳米做到200纳米。
以底电池膜厚50-300纳米,顶电池膜厚50-200纳米为例。
就算是以非常低的精度,比如50纳米为间隔进行摸索,也需要做64=24组器件。
这么低的精度,在冲刺高效率的时候,显然是行不通的。
因为有时候膜厚差10纳米,效率可能就会偏差03、05。
那么选择高精度,比如10纳米为间隔进行摸索,就需要做2616=416组器件。
现实中,要是做416种条件得累死,一个月都不一定能做出来。
折中的选择,以20纳米为间隔的话,也需要119=99组器件,保守估计也得爆肝一周才能完成。
这或许是叠层器件做的人比较少的原因,不仅加工工艺的门槛比较高,还费事。
而把这些优化放在模拟实验系统中进行,就相对简单一些,可能两三天就能完成现实中一个月的工作量。
但同样,对叠层器件进行性能摸索的时间消耗,也是远超之前单结器件的。
这便是许秋之前确定了以idic-4f、iei-4f为体系做叠层器件后,一直没有轻易更换有效层材料的原因。
毕竟每换一个体系,都需要从头摸索一遍,消耗的时间成本会非常的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