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三国]炎兴元年》 9、庚午(第2/3页)
————————————————
这日,李昭仪托内侍送来口信,召诸葛瞻入宫。
“阿瞻,本宫今日想与你谈一谈,你和宁儿的婚事。”
诸葛瞻走入屏后,刚行礼坐到席上,便听到李昭仪这句话,不由惊了一跳。他下意识往屏风外看了一眼,刘宁的倩影映在雪点瑞梅的屏风上,微微颤动,然无声息。
“你放心,宁儿在那听不见我们的话。这件事本宫也还没有告诉她。”
“这……”诸葛瞻斟酌许久,先道,“瞻担心,此事会逆了公主的意思。”
“宁儿是本宫的女儿,本宫最是了解。她自小与你一起长大,那份心思,不必问本宫也看在眼里。”李昭仪温柔一如往日,“况且,本宫想着,女儿家脸皮薄。万一不成,她不知此事,你们之间也不会因此生分。”
虽然李昭仪说刘宁听不见此处动静,诸葛瞻还是有些疑虑,在李昭仪说话时,偷偷往屏风方向瞥去几眼,见梅间倩影依旧,方暗舒一口气。以他对刘宁的了解,若听到此处交谈内容,早就耐不住跳了起来,哪会乖乖站在那里。
“不知,殿下可与圣上提过此事?恐怕——”
“本宫与圣上说起时,圣上当即答应,只道掌上明珠交给你,才最放心。”李昭仪徐徐道,“阿瞻,你知道的,圣上素来对你视如己出。他很希望,你能为皇室翼。”
陛下也赞同此事……那就更麻烦了。
“殿下,这件事不知能否允瞻回家问过兄长,再予答复。”
“也好。”李昭仪微低下颌,神情未动,“婚姻乃是大事,你回去好好与葛侯谈一谈,不必着急。”
“多谢殿下。”
得了这句话,诸葛瞻再不敢多呆,忙起身告辞。脚步匆匆离开宫城,才恍然反应过来,在他向外走时,刘宁好像唤了他好几声。只是彼时他思绪一片杂乱,自是半个字也没听见。
当然,现在他的心也静不到哪去。李昭仪的话,圣意,还有宁儿……他翻身上马飞奔回家,得知诸葛乔今日正好在府中,好似湍流中抓到根横枝,心绪稍稍定下,快步去到书房,将今日之事全盘告诉人。
上个月,尚书令陈袛染病,刘禅哀痛之余,命诸葛乔以侍中守尚书令,代理朝廷大小诸事,比原先更加繁忙。诸葛瞻进屋时,他正在批写奏表,待听到皇帝与李昭仪有意促成这桩婚事时,他笔锋微顿,半响,放下竹简,搁笔至旁。
“阿瞻是怎么想的?”
在诸葛乔面前自不同在宫中,诸葛瞻不必担心言语冲撞,不遮不掩说着自宫中到府里一路所想:“我想,圣上既已知晓,说明此事并非李昭仪临时起意。安姐姐已经出嫁,宁儿今年刚过完及笄礼,李昭仪开始操心她的婚事,是情理之中。只是为什么毫无征兆,突然与我直截了当提起,我一时没有想明白,所以想回家问问兄长。此事乍一看止于姻亲,可毕竟是皇家事,我担心会牵扯其他枝节。”
“仅是这些?”
“兄长觉得,此事还有其他关窍?”
“阿瞻……唉,算了。”
听到兄长唤他,诸葛瞻立刻认真竖起耳朵,诸葛乔却叹了口气,未往下说。直到诸葛瞻三番两次追问,诸葛乔才耐不住,轻叹道:“为兄只是想问,你如何看待永乐公主,是否愿意娶她为妻。然而听你的回答,为兄心中已有数。”
“我……”
“你不愿意。”
诸葛瞻愣了几秒,余了,长吐出一口气,轻微却肯定:“是的,我不愿意。”
“我曾见过父亲与母亲佳偶天成,近日又见到安姐姐与恭哥哥情投意合,我与宁儿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我愿帮她护她,不想让任何人欺负她,可我知道,这不一样。我说不出来哪里不一样,可我很清楚,无法做到恩爱夫妻那般心心相映。我害怕……我会负了她。”
“世间夫妻,能做到相敬如宾已是不易,鲜有人能求得结情交心。赵昭仪想必也是因为此,才希望永乐公主能嫁给你。以你的性情才智,纵使做不到极致,永乐公主也会一生无忧。”
“……是的。”诸葛瞻默默点头。若最后当真圣意难违,无论他现在愿不愿意,将来都必会一心一意待刘宁。他不会觉得委屈,既身为人夫,必得担起家国之责。
那么,听兄长的意思,是希望他应下此门婚事?
“但你若问我的看法,为兄不希望你尚公主。”
“诶?”
“你先前想得没错,这件事,乍一看仅是儿女亲事,圣上宠爱你,你与永乐公主青梅竹马,一切都水到渠成。但在这个时间点,你身出诸葛氏,再与皇家结亲,为兄担心,风头太盛。”
“这个时间点?”
“你看这个。”
诸葛乔递给诸葛瞻两卷公文,从字迹和封泥上看,都是抄录而成,原件应当早已经送至御前。其中一份用得是军报行例,言右大将军姜维于洮西大破北贼雍州刺史王经,杀敌数万,正在进攻狄道城。第二份则是姜维亲笔所写,不邀功不求封,只请圣上因此次大捷应允一件事:
在成都为武侯立庙。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祀,以死勤事祀,以劳定国祀,能御大菑祀,能捍大患祀……”尽管北伐大胜的消息更令他激动,但他明白诸葛乔的重点显然在于后者。诸家中姜维最擅郑学,故而也不奇怪在引了这些《礼记》后,姜维又多引郑注,论证此事有典可依,有故事可寻。
为了写好这份奏章,伯约哥哥苦心孤诣,恐怕费了大功夫。
“你是不是觉得,伯约奏请并无问题?”
诸葛瞻乖乖点。
“父亲去世已久,这么多年都未曾立庙,由得百姓因时节私祭于道陌。阿瞻,你考虑过原因吗?”
“瞻一直以为,因是这些年国家多事,再加上百姓私祭亦是常例,所以——”
“《鲁周公世家》还记得吗?”
“记得。”
“周公卒后,鲁国如何?”
“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令鲁有天子礼乐,以褒周公之德……”
诸葛乔提醒至此,以诸葛瞻的才智,他要再品不出其中含义,未免太过迟钝。
周公虽至德,安可窃天子礼。
“伯约哥哥这封奏章,的确有些不妥。”此时,他也不免蹙眉,“成都为帝都,父亲立庙于此,不知是否会引起偪宗庙的诽议。”
“近日朝堂两件大事,一是给伯约的封赏,二是为父亲立庙。前者已有定论,敬侯猝然薨逝,朝政不可无主,圣上已命尚书台拟旨,晋伯约为大将军,总督内外国事;而第二件事,朝中大臣争论得厉害,尚未明晰——”
“而此时,若传出我将尚主一事,一些大臣或许会因此认为这其中透着圣意,不再反对为父亲在成都立庙。但另一方面,又会让众人觉得诸葛家气势逼人,视皇家礼典于不顾。”自古即今,与皇室等势者,要不成了窃国大盗,要不家门残破。诸葛瞻当然相信圣上对父亲,对他,对诸葛家,都是真心诚意。但总归,人言可畏。
“那不如……”
“不必担心,圣上与李昭仪那边,我替你推辞便是。”
闻此,诸葛瞻心安大半。还好有兄长在,否则真让他去说,一时的确想不到适当的理由。
“还有一事……”
“李昭仪既然没有和永乐公主提起,你便不必担心会因此事与她疏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