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小囡囡在致富路上狂奔: 10、01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七零小囡囡在致富路上狂奔》 10、010(第1/2页)

    *
    村里有变化的,不光是孙梅英。
    还有那些大姑娘和小媳妇们。
    以往都圈在家里,不能随便串门儿,不能跟外人说话儿,更不能出远门儿。尤其是年轻媳妇,被婆婆压制着,抬不起头来。可现在,每天去识字班认字儿,听余教员讲城里的事儿,眼界开阔了,心劲儿也高了,就连说话声音都响亮起来了。
    婆婆们察觉到了,却毫无办法。有工作队撑腰,谁也不敢冒头。那些阻挠进步的,都被称为老封建,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族老们也是一声不吭,装着没看见。
    工作有了成效,江队长在总结中写道:“学习使人进步,只要坚持下去,农村的面貌一定会焕然一新。”
    可村民们的学习劲头,来得快去得也快。
    赶在秋后,地里没啥活儿了。
    可村民们闲不住,有上山打猎的,有进林子里拾秋的,有挖草药的,有砍柴禾的。尤其是拾秋,一年就这一茬,那山菇、木耳、板栗、核桃、山楂、松塔,捡回来就是宝,除了自家吃点,还可以晒干了,拿到集市上换东西换钱。
    毕竟,吃饭要紧,其他的可以缓一缓。
    男人们都忙着,姑娘和媳妇们也受了影响。在家里的催促下,纺纱得纺纱,织布得织布,还要做衣裳做鞋子,准备过冬。
    不到一个星期,来听课的就少了一半。
    余晓华很着急,找到江队长商量对策。
    “照这么下去,那些半大孩子也保不住要回家干活儿,哪还有人听课啊?”
    “是啊,得想想办法。”
    江队长召集村委员开会,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可姑娘和媳妇们却有顾虑,说家务活儿多,要洗衣做饭、带娃娃,不能天天来。
    田春华提了个建议:“那就带着娃娃、拿着针线活儿来听课,能学多少是多少,反正不做睁眼瞎。”
    一番动员,又来了不少人。
    包括许凤莲和吕秀蓉那样的落后分子在内,都拿着针线活儿来了。可她们前面缺席,学起来很吃力,就扎在一起,交头接耳的,课堂秩序也不好。
    余晓华发现了新问题,学员水平参差不齐,精力不集中,学习质量不高。
    她跟江队长说:“要不,咱们抓几个先进典型,带动一下?同时,开展互帮互助,只要一个人学会了,就去教其他人……”
    江队长觉得这个办法好,立马实行起来。
    这一下,学习风气就变了。
    村民们争先恐后,摽起劲来。一见面不说别的,先考考认了几个字儿?会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还有考算术的,把加加减减、乘法口诀都用上了。
    孙梅英自然是先进分子。
    只要有人来挑战,都打得落花流水,就连田春华都比不过。还有人开玩笑说:“梅英姐,余教员是不是给你开小灶了?”
    田小苗更是厉害,没有她不会的。小娃娃们都抢着跟她一起玩,就连杠子都追在屁股后面,喊着“小苗,小苗”。
    余教员在班里公开表扬。
    “田小苗年纪小,可认得字儿最多,还会举一反三,跟个小先生似的。孙梅英同学很刻苦,烧锅都不忘练字,是咱们学习的榜样……”
    听到表扬,孙梅英红着脸,很开心。
    田小苗有点惭愧。她是作弊,娘是真得用功,就连做梦都在背口诀儿。照这个劲头,念到高小毕业都没问题。
    她知道这场“扫盲”运动轰轰烈烈,将持续十多年。
    办识字班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会办小学,甚至中学。现在是余教员和工作队的同志轮流上课,以后会有专职的民办教师。教学条件也会改善的,会有桌椅板凳,会发纸和笔,还会组织教材,按照年级正儿八经地传授知识。
    山村会越来越好的,旧习俗也会被打破的。
    可她等不及了,她要跟娘去城里。那边也有夜校,娘可以继续念书。她呢,也要像适龄儿童那样,背着书包去上学。
    田小苗不由得发散开来。
    算算日子,爹该收到信件了吧?没准,回信已经在路上了。
    *
    因为学习,孙梅英过得很充实。
    家里也很安静。自打袁氏被提搂出来,就老实多了。余教员又住在家里,更是不敢轻举妄动。
    孙梅英耳根子清静,心绪好了,去沪上探望就没那么积极了。
    田小苗发现了苗头,就催促着:“娘,爹咋还不来信啊?真是急死人了。”
    “小苗,着啥急啊?”孙梅英呵呵笑着。
    “娘,咱不是要去探望爹嘛?”
    “小苗,沪上那么远,花费那么大,不如把钱攒下来,先把债还了……”孙梅英哄着小苗。
    “娘,您不是答应了嘛?”
    “哦,娘想着还是等你爹回来吧……”
    孙梅英当时在气头上,只是说说而已。真要出门,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再说,大旺过年就回来了,一家人总能团聚的。
    田小苗嘟着小嘴。
    娘咋这样,稍微顺心一点就忘了?她心里发急,怕爹犯错误。可除了等着,暂时没别的办法。
    没了出远门的想法,孙梅英想多赚点钱。
    这天中午,孙梅英装了半口袋高粱,扛在肩上。
    “小苗,娘去东院换点棉花。”
    一会儿功夫,就背着一个大包袱回来了。
    “小苗,瞧,这是今年的新棉花!”
    孙梅英把包袱摊在炕上,解开来,雪白雪白的棉花蓬松着。
    田小苗伸手摸摸,软软的,绵绵的。
    用这个纺成细纱,织成布,再染上颜色,就能卖个好价钱。家里的铺盖、衣裳都是娘自个儿做的,可谓自给自足。这其间有多辛苦?只有干了才晓得吧?
    田小苗想帮忙,就揪了一坨棉花。
    “娘,我来搓棉条子。”
    “好,娘教你。”
    孙梅英也揪了一坨棉花,捋了捋,做个示范。只见她两手合拢着,顺着一个方向搓了几下,一个棉条子就出来了。
    田小苗有样学样,团着小手,捋着棉条子,搁在小篮子里。
    孙梅英把炕扫了扫,支起了纺纱机。
    一段时间未使用,轴子有点紧,一摇“嘎吱嘎吱”作响。就拿起长嘴油壶,往轴心上滴了几滴菜籽油,摇起来就轻便多了。
    “小苗,这纺纱机是你爹找人做的,可好使了。”
    孙梅英想起了田大旺。
    那年秋天,大旺找了一个木匠,手艺可好了,就做了一台手摇纺纱机。分家时,婆婆想扣下来,说是公里的物件,不能带走。她跟婆婆吵了一架,才搬了过来。
    孙梅英接上捻子,摇着把手纺起纱来。
    田小苗瞅瞅娘,这是真得不打算去沪上了?她想催问几句,可看到娘一脸幸福的样子,又把话咽了回去。
    *
    转眼下了霜。
    家家户户都在摘柿子。有拿到集市上卖的,有晒柿饼子的。
    孙梅英也踩着梯子,摘了两大箩筐。
    刚摘下来的柿子是硬的,有点儿发涩,要烘一烘才好吃。孙梅英捡了十来个搁在提篮里,又放了两个苹果和梨子,蒙上布子,盖上盖子。
    田小苗蹲在一旁,好奇地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