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致富路上狂奔: 9、009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七零致富路上狂奔》 9、009(第1/2页)

    *
    第二天,识字班开课了。
    除了娃娃和半大孩子,来认字的姑娘和媳妇很多,聚在一起交头接耳的,很兴奋。孙梅英扯着小苗也来了,坐在角落里,安安静静的。
    可姑娘媳妇们都围过来,一脸羡慕。
    “嫂子,余教员住在你家啊?”
    “嗯。”孙梅英点点头。
    “欧呦,那你可得做点好吃的,犒劳犒劳……”
    “那是当然。”孙梅英挺直了腰杆,脸上很有光。
    有姑娘把不住劲儿,就商量着:“嫂子,要不,把余教员借到俺家住几天?让俺也沾沾光儿……”
    孙梅英一瞪眼,说:“那可不行,你家人口那么多,别把余教员吓着了!”
    这边说得热闹,几个娃娃也扭过脸来,朝这边瞄着。
    田小苗团着小手,装着没看见。
    杠子厚着脸皮挤过来,喊着:“小苗!”
    田小苗不想搭理他,可杠子跟不记仇似的,舔着脸说:“小苗,俺爹说了,要俺好好认字儿,不做睁眼瞎。”
    “嗯。”田小苗嗯了一声。
    看在二大娘报信儿的份上,就不计较那么多了。
    说话间,门口响起了“当当当“声。
    江队长提搂着一块废铁,用小锤子敲着。
    “上课了,上课了,都坐好了。”
    教室里安静下来,余晓华手持教案登上讲台。
    “老乡们,孩子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识字班的学员,希望你们每天都能学到新知识新文化,为建设咱们的国家出一把力……”
    余晓华说得是普通话,清脆悦耳很好听。台下,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张着嘴,支棱着耳朵,稀罕得不得了。
    “下面,我们开始上课。第一节,先认识我们的国家。”
    余晓华说着,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七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看到这一行字,田小苗很激动。
    若不是有了后世的记忆,她恐怕跟娘一样是第一次坐在教室里读书识字学文化。这是新中国给予的,是历朝历代都没有的,也是广大妇女翻身得解放的第一步。
    “下面,我们来朗读。”
    余晓华拿着教鞭一边指着,一边念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台下也跟着念,声音很响亮。
    一连念了五六遍,基本上都学会了。可单独分开来,还是打磕。余晓华就拿着教鞭逐个认字,还说抽学员站起来朗读。
    台下一下安静了,都屏着气儿。
    见余教员看过来,就赶紧低头。孙梅英也扭过脸,不敢跟余教员对视。田小苗倒是盯着黑板,眼睛亮亮的。
    “小苗,你来朗读!”
    田小苗自然不怯场。她站起来背着小手,大声念着,一看就是个聪明娃娃。余教员夸了几句,孙梅英很开心,上识字班认字儿不说,连官话都学会了。
    念得差不多了,就学写字儿。
    “下面,我们来拆分笔画,一个字一个字地练习。”
    余晓华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写着,台下也跟着写。大多数人没有纸和笔,就在手心里划拉着。有机灵的,就捡了小树枝在地上划着。
    孙梅英早有准备。
    她从布袋里掏出了一块青石板,几支“炭笔”,还有一块抹布。写字时,就把石板搁在腿上,用“炭笔”在上面书写,显得高级多了。
    田小苗也拿着“炭笔”练习着。这些字儿都认得,可还是要装装样子。
    其他人见了,眼睛一亮。
    一下课,就围过来。
    “梅英姐,你可真会想点子啊!”
    “哦。”孙梅英含含糊糊,没提是小苗想出来的。
    “梅英姐,这个法子好,赶明儿俺也做几支炭笔。”
    余晓华也注意到了,很有启发。
    条件艰苦,要多想办法。就在课堂上说:“老乡们,咱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字,地上,石板上,沙盘上,都可以……”
    “余教员,您放心,这难不住咱!”
    姑娘媳妇们热情很高,早就琢磨开了。还有的想起山沟里有一种石料,带颜色的,一划就是一条线,裁衣裳就用那个,也可以用来练字啊。
    *
    上了两节课,就放学了。
    大伙儿立马行动起来。
    山里到处都是石头,找一块平整的,擦擦写写很方便。就是掂着有点沉,大人用还好,小娃娃们不合适。
    有家长灵机一动,说:“不如钉一块木板,用刨子刨平了,刷上油漆,给娃娃们当小黑板使……”
    还有家长要做沙盘,说:“沙盘好,可以反复用,还节约。”
    一时间,村里学习劲头很高。
    不管是大人,还是娃娃,有空就去识字班。上午认字儿,下午学算术,加加减减,还背口诀,热闹得就像赶集似的。
    孙梅英和田小苗更是积极。
    吃罢早饭,就去识字班。中午在家歇一会儿,下午又赶过去。小苗也就罢了,主要是陪着娘。孙梅英却是憋着一口气儿,给自己定了个目标。
    “小苗,娘每天认五个字儿,等你爹来信了,娘争取认到一百个字儿,跟你爹表表功……”
    田小苗听了,抿着嘴直笑。
    “娘,积少成多,只要坚持下去,别说一百个字,就是一千个字儿都没问题。到时候,您亲自给爹写信,再也不用求人了……”
    孙梅英受到鼓舞,热情很高。
    晚上临睡前,就揪着小苗:“小苗,今儿学的生字,还记得吗?”
    田小苗当然记得,就跟娘一起温习。这会儿汉语拼音还没颁布,也没有新华字典,只能死记硬背,学习难度很大。
    为了帮助娘,还时不时地考问几句。
    “娘,梅花的梅怎么写啊?”
    孙梅英绷着嘴,一笔一划写了一个梅。
    “英雄的英呢?”
    孙梅英哈哈笑着,写了一个英。这难不倒她,合在一起就是她的名字。余教员特意教过,说一定要学会写自己的名字。
    *
    识字班分为白天和晚上两场。
    白天都是娃娃和女人们,晚上都是汉子们。
    余晓华和江队长轮番授课,很是辛苦。
    尤其是余晓华起早贪黑,从早忙到晚。回到家,就点着煤油灯,看书备课写教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还编了一套歌谣和口诀,朗朗上口。不管是大人还是娃娃都能念几句,就是干活儿也不忘背上几句。
    可累得太狠,又受了点风寒,喉咙就沙哑起来。
    孙梅英很心疼,炖了鸡蛋羹,让余教员润润嗓子。还找了一个偏方,晚上冲一碗香椿茶端过去,让余教员趁热喝下去。
    一连喝了三天,嗓子才好起来。
    余晓华夸道:“梅英姐,你这个偏方儿可真好使啊。”
    “是啊,咱山里穷,没钱瞧病,就靠这土方子撑着呢……”
    孙梅英没过门前,跟着爹娘学了不少,那些土方子和草药都认得,小毛小病都能看。余晓华也很感慨,山里有山里的智慧,并不比城里差多少。
    不知不觉,俩人拉近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