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并天下: 第五百一十四章 漕运的弊端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汉并天下》 第五百一十四章 漕运的弊端(第2/2页)

要,上万顷的土地因此受益。

    为了满足长安的粮食需求,大汉朝廷不得不加大河渭漕运的供给。为此,孝武皇帝开始重视水利灌溉,提高关中的粮食自给。约在元狩元年,孝武皇帝采纳庄熊羆的建议,征调一万多民工从征县引洛水向南开渠,直到临晋。因挖渠时出土了龙骨,故取名“龙首渠”。经过十余年的施工,约于元鼎六年建成井渠通水后,由于黄土遇水坍塌,导致工程失败。

    元鼎六年,孝武皇帝又接受左内史儿宽的建议,在郑国渠旁兴建六条小渠,以解决地势高不能浇灌之弊,故称六辅渠。六辅渠的开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大大促进了农业增收,直到后世唐代仍然在发挥作用。

    孝武皇帝元封元年,桑弘羊任治粟都尉,开始主管财政大权。桑弘羊调整了运输政策,加强漕运补给。随着西汉漕运的蓬勃发展,水利兴修更加频繁。桑弘羊的运粮政策实行后,财政效益极好,“虽征敛苛烦,取之无艺,亦由河渠疏利致之有道也”。可见,河渭漕运物流的规模之大,随之国家财力日渐富足。

    汉昭帝宣帝时期,西汉处于恢复性稳定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大汉朝廷多次减免田租利口赋,以及盐铁官营被废除后又有限地恢复等,都不利于政府财力的持续振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漕运与水利的发展。到了宣帝年间,随着奢侈消费开支的增长,河渭漕运量也随之上升。

    可是到了眼下,河渭漕运的运量已经到了极限,而且每年为了漕运,朝廷需要征发大量的民夫,雇佣大量的车船,耗费巨大。

    仅仅是从关东向长安城运送的粮食就高达四百万斛,每年就需用六万人的劳力。

    天子刘洵已经意识到,大汉漕运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否则假以时日,漕运肯定会成为大汉帝国的一大累赘。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