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科举): 156、第156章:所谓‘党派’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宦海(科举)》 156、第156章:所谓‘党派’(第1/2页)

    湘省王守明贿赂官员并瞒报田地一案,虽然只牵涉了三位湘省的知县,但还是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毕竟那王守明身份特殊,乃是前任户部尚书王守和?的堂弟。
    而且又涉及元化帝最为重视的税改之事,自然是颇为引人?注意?。
    内阁禀奏此事之后,元化帝龙颜大怒。
    直接令刑部罚没王守明的全部家产,判了流放之刑。对于涉案的三名?知县,则是一律革职查办。
    刑部尚书杨海生知晓这里面的牵扯,自然不敢大意?,不过数日的功夫,便将此案调查清楚了。
    最后查出那涉案的三位知县在任上的其它事情,刑部上奏元化帝之后,对此三人?数罪并罚,直接判了斩刑,于秋后处决。
    好似对于这三位知县所行?之事很是厌恶,元化帝又直接下令刑部,亦是判了三位受贿知县的家人?流放。
    经此一案,朝中上下无不惊诧。
    看来这位即位不久的年轻帝王,是真的下了狠心要将税改进行?到底的。
    这简直是杀鸡儆猴嘛!
    在处置了那湘省那三位受贿知县之后,又过了两日,可能是元化帝想起此事,仍是心中不悦,直接召了翰林院的待诏官员拟了一道圣旨。
    并令人?快马加急,直接送到了已经辞官的原户部尚书王守和?的手中。
    自然,这并非什么恩赏的旨意?,这道圣旨的内容,其实就是一个?字——训。
    那简直是劈头盖脸地将王守和?好一通训斥。
    不得不说,因着王守明行?贿瞒报田地一事,整个?王氏一族都受到了牵连。
    好似单单处理?王守明还不能解恨一般,元化帝还下令礼部尚书袁振,自王守明之后五代之内,王氏一族子弟都不得参加科考,即便现今有功名?在身的,也?不得入仕为官。
    要知道王家原本自王守和?告老辞官之后,仍有王守和?的两个?儿子身处官场,甚至皆是为政一方的正四品知府。
    元化帝此令一出,那王守和?的两个?儿子自然是要被革职的了。
    对于这件事,满朝上下都是有些?意?外。
    虽然那王守明胆大包天,但总归与王守和?一家只是族亲,现在的如此处置,那可是等于断了王氏一族在官场的前途啊。
    五代之内不能考取功名?入仕为官……
    王家只怕就要这么没落下去了。
    不过王守和?原本在朝之时,便是一个?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顽固分子,甚至因着政见不和?,多年来,一直与右相孙惟德对着干。
    对此,朝中的官员们也?都是看在眼里的。
    虽然那王守和?当初身为户部尚书,乃是九位阁臣之一,但人?家孙惟德可是右相啊。
    右相是何许人?也?,若是严格而论的话,右相甚至比左相还要高上半截,是三位宰相之中的地位最高的,是皇帝之下的头号人?物。
    一个?寻常的阁老,与右相相争,也?真是艺高人?胆大。
    当然,这仅仅是那些?低层官员所看到的。
    朝中的大佬们却是都能理?解这王守和?与孙惟德的纠葛。
    王守和?是个?行?事严谨固执之人?,而孙惟德本质上是个?出了名?的‘老狐狸’,两人?互斗了多年,却不见真的让谁万劫不复。
    这并非是堂堂右相大人?无能,也?并非是王守和?心慈手软,而是两人?互相都有一个?默契。
    那便是要为自己?留一个?对手罢了!
    特别是身为右相的孙惟德,本就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手握大权,若是没个?与自己?政见相左的人?立于朝堂,时不时的与自己?相争一下,那又如何能让帝王放心呢?
    当然,这乃是孙惟德心思,虽然朝中的大佬们都隐隐有些?察觉,但对于那些?底层官员而言,却并不是都能看明白其中缘由?的。
    因而,在华朝上下,大小官员都是晓得——原户部尚书王守和?与右相孙惟德不睦多年,也?互斗了多年。
    现在王守和?已经告老还乡了,所谓人?走茶凉,又因着孙惟德的缘故,所以王家之事一出,满朝上下却是没有一人?出面为王家求情。
    甚至还有一些?地方官员批判王氏一族家风不正。
    在看到了这一切之后,顾云浩久久不言。
    官场之上,还真是毫无什么底线、道义可讲。
    顾云浩心知,元化帝今次如此龙颜大怒,不仅对受贿的三位知县处以极刑,更是对王氏一族如此重罚。
    其目的便是要一个?威慑的作用?。
    毕竟新政之事,乃是从税改开?始,只有税改顺利了,后面兵部、工部、礼部的改制才能推行?。
    眼下虽然全国各地热火朝天的在丈量田地,准备实行?新税制,然那些?守旧派的豪门士族门,其实还在观望。
    若是在这个?时候软弱了,退步了,守旧派们必然会趁势反扑,全国上下皆相效仿湘省一事。
    他们新政税改,杀鸡儆猴是可以的,但也?有个?法不责众的说法,总不能将全国上下的守旧派官员和?豪门士族都杀了吧。
    只是王守和?那边,确实是有些?倒霉。
    先前为了空出户部尚书的位置,王守和?被元化帝逼迫的辞官归乡,现在又受到族人?的牵连,不仅自己?被训斥,更是连累了的坏了两个?儿子的前途,甚至五代之内,都不能翻身。
    想这位王阁老,原本也?是门生故吏众多之人?,现今出了事,却是没有一个?人?出面说一句公道话的。
    对于此事,顾云浩私下也?跟他的右相师祖孙惟德谈论过。
    不过孙惟德不愧是当了多年的内阁大佬,对于此事,他看得却是比顾云浩更超然许多。
    “明哲保身本是寻常事,毕竟,王守和?已经辞官了。”
    孙惟德吃着茶,淡淡地道。
    闻言,顾云浩满心复杂的看着自己?的师祖。
    这些?年来,师祖亦是提拔了不少?人?,甚至在朝中自成一派。
    然而如今出了王守和?之事,他却能如此平淡地看待。
    师祖是知晓官场上情义淡薄,人?走茶凉乃是寻常事,却还是一力扶植跟随在自己?身边的官员……
    想到这里,顾云浩只觉脑中似抓住了什么,随即眼前一亮:“师祖,还是您看得通透,学?生现今方才明白,实在愚不可及。”
    要知道,人?到了哪个?层面,便应该去做与地位相对等的事。
    孙惟德身为右相,手中的权柄不小,地位颇高。
    官位、权力到了一定的层面,有的事情那也?是由?不得自己?的。
    身为华朝内阁的大佬,不管是右相孙惟德,还是其下的左相、副相,以及一众阁老们,都各有人?依附跟随。
    毕竟官居极品之后,有的事情自己?不方便出面,总是需要有人?替自己?去做才是。
    另外,在这个?□□的时代,官位越高,越是接触权力中心,面临的处境便更为复杂。
    若是在朝中没有自己?的势力,那么是极为容易陷入危局的。
    官场本就是一个?捧高踩低的地方,若是一人?手握权柄,势力颇大,即便是皇帝想要动?他,也?是要思量思量。
    但若是那人?势单力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