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科举): 140、第140章:风雨欲来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宦海(科举)》 140、第140章:风雨欲来(第1/2页)

    自?前次面圣之后?,顾云浩的生活好似又恢复了平静。
    元化帝也如同忘了他这个人一般,再未召见过。
    原本翰林院一众官员听闻他被元化帝传入宫,都称羡不已,只道是他能借此?翻身,身为皇帝身边的新贵,但却没想到还是如之前一般。
    为此?,众人虽然面上不言,但私下都在暗暗揣度,认为这位新科状元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得?圣心。
    顾云浩并没有去关注旁人的想法,这些日子他都忙得?紧。
    首先是他的本职工作,太上皇突然来?了兴致,说是要在年前亲阅顺德朝史。
    为此?,他们?翰林院这些负责修纂史书的官员们?自?然就更忙了,而顾云浩独自?负责撰写《南巡起居实录》,这其实也是顺德朝史不可或缺的一向,因而工作进度自?然就要加快了。
    这些日子,顾云浩跟赵启都在抓紧时间赶任务。
    其次,自?上次面圣之后?,元化帝虽然并未传召,却也吩咐了他,要他十日内拿出新政的具体章程,并且将商业、学府、兵事改制的细节全部思虑周全。
    因而,在忙完了翰林院的工作之后?,顾云浩回到家里,大多数十件都是钻在书房一一推敲这新政之事。
    虽然日子过得?很忙碌,而且明显元化帝并未很信任他,但顾云浩这样忙着却还是觉得?很充实,甚至是很兴奋。
    毕竟新政是他多年所愿,若是真能按着他的设想实施开来?,有利于国?、有利于民,他就算是已经得?偿所愿了,又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至于他个人而言,如果能借此?得?到元化帝的赞赏,从此?平步青云,走上人生巅峰那自?然是好的。但若是不能,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个人的荣辱得?失,又岂能与天?下相论,只要新政得?以实现,他自?己的荣辱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了。
    只是虽然此?事他早已思量许久,但仙子阿需要上呈元化帝,这里面需要考量的东西就更多了。
    要知道元化帝乃是一名帝王,对于新政而言,他所在意的东西跟顾云浩其实是两个方面。因此?,为了让元化帝能够支持自?己的提议,顾云浩不得?不想办法将这其中之事进行改变,以另一种方式提出来?,从而取得?元化帝的支持。
    为此?,顾云浩用了七天?的时间,总算是将新政的具体办法拿了出来?。
    其中第一要务自?然还是税制改革,先是田地税收和?人头税的改制,这一项元化帝是在召见他的时候已经谈及了的,因此?顾云浩也并未多着笔墨。
    其次便是他言及的商业之事。
    在奏章之中,顾云浩提出开海禁并发展边贸,分别于边关六城及沿海十三府开设商城,以此?繁荣商业。
    同时,改革兵事,实行强军策略。
    只得?一提的是,还另增设兵械司为从二品机构,分离与兵部和?工部之外,并面向全国?上下广招匠人,专事研制军械。
    此?外,兴建军事学院,学院的学生一应实行招考制,打破世?族功勋之家在军中的影响力。
    要知道那些功勋世?家们?大多都是开国?初期,跟着打下天?下之人,曾都是军中的将领出身。
    虽然现在华朝立朝数十年,但这些人在军中却还是有着一些影响力,甚至这些功勋世?家的后?代也大多在军中任职。
    而且这些世?家子弟们?自?小就是没吃过什么苦,许多更是斗鸡走狗无所不为,更别提什么带兵的经验了,这些人若是在军中为将,军队的作战能力又怎么能强的起来??
    因此?,顾云浩认为如今华朝兵事较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
    当然,这个法子元化帝必然会?支持的,毕竟萧穆言新帝登基,虽然现在太上皇仍然健在,不至于出什么乱子,但萧穆言在即位之前毕竟蛰伏了这么多年,手下可用之人太少,特别是对军中的掌控力还是有些不足的。
    要知道平王跟蜀王都已经就藩,两人手中自?然都拥兵不少,如此?,元化帝又怎能不着急呢?
    若是开办军事院校,再将军事学院的学生分派到各地为将,这样一来?,元化帝便能以最?快的速度往军中安插自?己的势力,从而尽快掌控军力。
    当然,在开办军事院校之外,顾云浩还提出为了教?化百姓,要在全国?各地增设书院。
    其实本朝亦是在各地是设有官学的,但只是到县这一级。
    各县有县学,各府有府学,但这些都是须得?考中秀才,取得?功名之后?方才能够入学读书的。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考上秀才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样一来?,官学对于寻常百姓的教?化和?影响力其实并不大。
    除了官学之外,虽然还有各种私塾和?书院,但这些私塾大多收费较高,非寻常人家能负担的起的。而书院又并不多,招生也有限,自?然也没什么达不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为此?,顾云浩提出,在各地增设官学,在乡下以‘里’为界,一里设一官学,而城里则按着人口和?规模增设。
    为免达不到教?化百姓的目的,又再提出官学的进学和?收费标准,以寻常人家的孩子也能入学为准。
    提出此?事,顾云浩自?然是为了想让寻常人家的孩子也能有机会?读书,但出于对元化帝目的的考虑,他却还是只言是为了教?化百姓。
    为了说服元化帝,顾云浩为此?还特意提出要与官学新增一项课业,即于这些官学开设一课,专门传播忠君仁爱的思想。
    他相信,就是为了这一点,元化帝也会?对这个官学有些兴趣。
    当然,顺着这个改革学府的东风,顾云浩又提出要大兴学风,鼓励各省开办书院。
    至于陵江书院这样闻名一省的书院,自?然是要解封重开的。
    只是这一应改制,首先就是需要银钱,故而顾云浩也提议新政之事当循序渐进,首先便从该之税赋开始。
    将所思之事梳理了一番,顾云浩又删改了两日,确定?没有什么差错,又将此?奏章拿到右相府,请了师祖孙惟德帮着看了看,方才呈交元化帝。
    他只是一个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是没有资格写奏章直呈元化帝的。
    因而这一次的奏文,并未走正规程序递上去,而是由季航代为呈交。
    这其实还是有些不同的,毕竟走正规程序上呈奏文,若是今后?新政得?以实施,那么整个华朝上下都知道新政的策略乃是他顾云浩初定?,他的名望将随之大为提升。
    更重要的是史书工笔都会?记上这一事,即便他不能位极人臣,但因着新政之事,他的名字也将会?留在史册之上。
    青史留名啊,这对于读书人来?说,可是毕生的追求。
    而不能光明正大的递交奏文,那么即便开始新政,知晓此?事的人也必然是有限的。
    只是现在这个情况,顾云浩却是不仅不在意此?事,反而也暗暗有些庆幸。
    不能留名史册虽然有些遗憾,但他还是觉得?如此?隐于人后?更好一些。
    毕竟他提出新政本就惹了许多人不满,加上今次奏文中所言的税制改革或是军事改制之事,都是触及了不少人的利益,现在虽然有了师祖孙惟德一力相保,但还是低调些的好。
    虽然之前元化帝言谈之中有新政之意,但奏文呈交之后?,元化帝也并未召见过他,顾云浩还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