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叔,请匡扶汉室吧: 第19章 重铸大汉荣光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皇叔,请匡扶汉室吧》 第19章 重铸大汉荣光(第1/2页)

    “?”
    刘虞把问号打在了脸上。
    他不知道伞兵是自己,还是赵该。
    但他明白一点,事情好像跟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
    怎么说呢,正常的情况下,历史的车轮是在往前滚的,那在这一刻,车轮TM直接芜湖起飞,连车都顾不上了!。
    中国封建社会有史以来只有一位女帝,那就是武则天啊!
    难不成,因为女性地位的空前提高,所以在一年之后,将出现一位天……
    天女?!
    “不必惊讶,董太后跟何皇后必定会有一战,其目的就是夺位。而刘协,就是其中的一枚棋子。”刘虞觉得出现女帝并非不可能,紫胧,公孙瓒都是女人,就说明因为母石的出现,这个时代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这,这样啊。”
    赵该现在有些后悔来州牧府了,对于神石的事情他宁可一无所知,也不想听主公在这里胡言乱语。
    刘协做天子?
    自古以来都没有公主当皇帝的说法吧。
    刘协公主的确展露出了聪慧,跟那个暗弱的刘辩相比是强了不少,当个女官倒是没问题,毕竟大汉朝也有女太守,女州牧从事,女大鸿胪(外交部长)这样的高级文官,并且有公主这个身份,说不定真的可行。
    但当皇帝?
    那太荒唐了。
    如果刘协当皇帝,那她传位给谁呢?
    她的孩子?
    可是,她的孩子如果随丈夫姓,那‘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就触发了。
    如果她的孩子姓刘,那‘子女随父姓’的传统又违背了,也会引起社会震动。
    对此,唯一的解决方法可能是——刘协跟另外一个刘氏之人结婚。
    这样的话,姓氏、血统、礼法相对而言都遵守了,而且血缘真是一点杂质都没有,纯皇家。
    但从西周开始就有同姓不得通婚的传统,两个刘氏之人是不能成亲的。
    不过汉朝姓氏混淆,同姓不得通婚好像又没那么严格……
    不对,我为什么要认真考虑这么荒唐的事情?!
    赵该现在恨不得揍自己一顿,怎么能够如此愚钝,居然如此认真思索主公的戏言。
    于是,摇了摇头,把脑子里的浆糊清空,他重新回归了话题:“主公,你劫神石目的是留作己用?”
    “是,但也不是。”刘虞化身谜语人,不紧不慢的回答道,“既是为了我幽州,也是为了我大汉。”
    为了幽州赵该能够理解,因为如果掌握了这等武器,那对胡人作战就更加有利了,毕竟那是一块罕见的大原石,看质量的话兴许能够打造出三件橙武。
    要知道,如今朝廷所藏的镇国神兵加起来都不到二十把。
    “我知明公乃大汉忠臣。”赵该也陷入了选择的十字路口,显得格外矛盾,“但是……”
    “你觉得截取神石的行为,算不上忠臣对吧?”刘虞语气相当诙谐的问道。
    “在下不敢。”赵该连忙摆手,否认刘虞所说的,但也并非全部否认,“明公是反对地方诸侯壮大的,所以在上任前曾和下官说过,一定要裁减公孙瓒的军队。但来到幽州后,主公不仅没有去裁公孙瓒的军,反倒是用全部的钱来扩充军队。这个,我实在是难以理解。”
    俗称——双标。
    反对割据,所以你们这些郡守州牧不能割据。
    为了保存大汉实力,所以我要割据一方,招兵买马。
    “诚然。”对方一语中的,刘虞也没什么好狡辩了,感叹道,“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主公这句话,说的甚是巧妙。”
    刘虞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赵该突然陷入了沉思。因为这句没听说过的‘名言’,似乎蕴藏了极多的内容。
    而他正好又是一个看过了很多书的读书人,自然会细细品味。
    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说的妙啊。
    古之君子,指的都是品德高尚之人,可这种德实际上是一种无法量化的东西。
    什么样才叫君子呢?
    谁也说不出来,但庶民肯定不算君子。
    君子应该是不事农桑的,那君子应该是……战国四君子那种?
    可是,从结果来评判,四君子没有一个能够算得上君子,还不如叫战国四权臣。
    刘虞没想到赵该还是个文化人,所以便搭嘴道:“所以说,赵大人也认同一个人是否是君子,应该根据他的行为而不是内心对吧?”
    “……嗯,对的,理所应当就是如此。”
    “这样啊……”
    “不对!”
    “怎么又不对?”
    赵该突然反应过来主公刚才那句话的漏洞,然后莫名激动的开口道:“假如说,有一人在路上遇到一昏迷老者,他本不打算施救,但他认出了这名老者是郡守的父亲,所以才出手救助,为了事后拿到郡守的钱财奖励。那这人,可算是君子?!”
    “但他救了老者,不是吗?”刘虞反问。
    “可如果老者是庶民,他肯定就不会救了。”
    “所以……”刘虞歪着头,问道,“他不是君子?”
    “不是君子。”
    如此简单的一个问题却让赵该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纠结,不过在最终得出了结论后,他又松懈了一口气,像是守护住了内心的某种东西一样。
    而通过这一番的辩论,刘虞突然细思极恐起来。
    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古人,似乎没有辩证法!
    或者说,他的辩证法十分朴素,缺乏了逻辑精神。
    举个例子,如果是21世纪的刘宇,那这个老者问题其实非常简单。
    小伙子救了一个老头,无论知不知道对方的身份都应该受到表彰。
    老人的孩子应该主动给予报酬,这样符合孝道,也能惩恶扬善。
    假如小伙子主动索要报酬,那则说明他的好人不纯粹,目的也不单纯,不过总的来说,小伙子是个好人,毕竟他从行为上拯救了别人的生命。
    但是,绝对不能因为他的私心而笃定他——如果碰到穷人老头昏迷,他肯定不会救。
    普世的价值观认为,没有发生的事情,就不能下结论。
    重新回到赵该。
    他其实陷入了一种思维误区,一种孔子都无法避免的思维误区。
    他为什么会纠结?
    因为他觉得‘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这句话很有道理,可如果认可这句话,那么就代表自己接受了法家的核心思想。
    然而,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读书人更加信奉于孔孟之道,加之东汉末年法制沦丧,儒家里面杂糅的一些‘法’的精神,也渐渐消失不见。
    所以说,古人很单纯,复杂的是现代人!
    缓缓的站起身,看向赵该,刘虞认真道:“我举孝廉入仕,从东海一郡吏做到幽州刺史,期间因为受到陷害被贬去官职,后又被委任做甘陵国相,赈过饥荒,平过黄巾,替朝廷解决过胡患。赵公知我,岂有私心?”
    “……”面对这样的灵魂提问,赵该一下子愣住了。
    一平民百姓尚且知道刘虞大人是仁德博爱的好官,作为他的同事赵该怎么能够不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