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富美六零年代创业史: 17、营业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白富美六零年代创业史》 17、营业(第2/2页)

   校嘉华:“采购价虽然便宜,但是我更想为咱们社贡献业绩呀。”

    梁高峰感慨:“笑笑,我以前怎么没发现,你有这么多有意思的名词和想法。”

    校大宝觉得眼前的男人太啰嗦了,立即抢过娘亲手中的布袋。

    男孩子惊呼:“是棉花?白白的!”

    “是白鸭绒哦。”校嘉华纠正他。

    “再过半个多月就是冬至了,我原本想给你和小石头买羽绒服,可是县城也没有成衣,只能先买些原材料了。”

    说着,她抱起竹筐里的小石头,“走吧,明天把奶奶请来,帮忙给你们做新棉袄。”

    “呃,冬至还要吃饺子,不然会把耳朵冻掉的。”

    “……就知道吃!”

    温馨的母子三人,渐渐消失在月色里。

    只留下目送他们的梁高峰,内心五味陈杂。

    校嘉华预料的不错,开业之初的高峰过后,销量确实进入了短暂的平淡期。

    但和镇上的供销社相比,他们依然还在稳步走高。

    主要原因是,社里的“以物换物”政策,非常受欢迎。

    供销社外面有一处黑板墙,每天早上,蔡小菊都会更新物价。

    比如,什锦糖一块一斤,万金油五分一盒,花布三毛一尺等等。

    买东西是需要钱和各类票据的,如果没有钱,也可以用新鲜鸡蛋或其它物资来抵,每个鸡蛋两分钱,价格公道。

    一时间,家家户户每天早晚必做的,就是去鸡圈里看看,自家的老母鸡有没有下蛋。

    没有下蛋也不慌,供销社还收竹筐、竹篮、簸箕等编制品。山上的中草药,自家打的木质家具……只要成色好,城镇有需求,都可以进行“供销”转换。

    供销社的服务非常到位,腿脚不好的老人,甚至还可以享受上门/服务。

    但是有两个原则,方圆几里的村民都知道。

    第一,供销社不收祖传首饰。

    原因很简单,变卖是有去无回的,校嘉华只想开个便利店,绝不是开当铺。

    第二,供销社不收山上的野味,无论是动物的皮毛还是肉干,都不收。

    她对外的借口是,县城的人吃不惯野味,上面的公司不收。但实际上……请原谅一个现代人,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敬畏。

    自然/灾害时期,上山打猎是为了活下去,没有相关立法。但是现在,“买卖”只会带来伤害。

    不收就不收吧,青河村连年丰收,大家有粮。冬至过后,大雪已经封山,倒不急着上山打猎。

    林子里偶尔听见枪响,大都是隔壁村的懒汉、二流子,平时不好好种地,年前才临时举枪口。

    校嘉华管不了别人,她自己就是个大忙人。

    每天私下找她问货要货的人不要太多,连张红娜都几次登门,想要一台上海牌的缝纫机。

    校嘉华果断帮忙。毕竟她和校大宝、小石头全身的针线活,都被这位热心大嫂给包年了。

    缝纫机是个奢侈品,半个月才搞到。张红娜当初截胡的钱,恰巧全被用上了。

    有了缝纫机,张红娜孕期也能做针线活,恢复了在丈夫面前颐指气使的资本。她逢人就要夸,自家小姑子有多厉害。

    有这样门路和本事,校嘉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热情追捧。

    实践证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优渥的物质基础。

    在供销社当采购员,队里给工分,社里给工资,除此之外,校嘉华还有个喜欢投桃报李的小赘婿。

    她上次给白恪言寄了一批干果、山货,次月就收到了他寄来的肉罐头。

    小寒那天,白恪言还从喀什寄来了一包葡萄干和切糕。

    切糕诶,整整两斤!

    校嘉华感动于他的“大手笔”,更加心疼大冷的天,他怎么又跑去新疆出差了?

    他们就这样,用最简单的纸和笔交流,一来一回,从陌生到熟悉。

    白恪言碍于工作,不能在信里说太多,他每一句话,都能精准落笔在她心上。

    有个三观如此契合的“笔友”,校嘉华也乐意向他倾诉,忍不住把他当做自己的“长腿叔叔”。

    或者说,是长腿哥哥。

    在信里,他对她的称呼,渐渐从“嘉华同志”、变成了“嘉华”,最后变成了亲昵的“笑笑”。

    校嘉华也毫不客气,威胁他再寄东西回来就要翻脸。两个娃的嘴已经被养刁,连老母亲煮的红薯稀饭都要嫌弃。

    终于,她在年前的最后一封信里,询问他——

    【白恪言,你到底什么时候回家?】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