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骊皇帝: 第二十六章 师徒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大骊皇帝》 第二十六章 师徒(第1/2页)

    沧海之广。

    东不见西,北不见南。

    沧海书院,立于沧海之畔。

    几座低矮的山峰,连成一片,宛如几粒珍珠,停在贝壳旁。

    沧海书院就在其中。

    去书院的路并不近,李铮赶了一个早。

    一路乘坐马车,到山脚下又改为步行,耗费了将近一个时辰,方才到书院之外。

    青松显秀,绿柏昭劲,黑瓦白墙,山花掩映。

    风起时,呼呼啦啦,风落时,叽叽喳喳。

    读书人,觅食鸟,拔天树,隐林兽,共存此间。

    李铮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如此圣境之下,培养出来的不可能是庸才。

    魏国沧海书院,名满天下。

    今日,他将踏足这里。

    知大骊尚德君来,罗肃同携众弟子,在门口相迎,李铮见了,快走几步。

    “晚辈李铮,特来拜会沧海书院!”

    于大骊礼法,他是君侯,于罗肃同院长,他是学生。

    “公子能尊老夫一声前辈,老夫之幸也,快快请进!”

    罗肃同对李铮的称呼,也不一样了。

    李铮能够感觉到,罗肃同对他的热情。

    这种热情,是不同于端阳之夜,浮于表面的客套。

    两人边走边说,沧海书院的弟子,李铮也一一作了认识。

    书院在山中,山中有书院。

    真是个红墙绿瓦少,绿荫红杉多!

    似乎不是书院在山中,而是山中有了书院。

    “闻先生涉猎甚广,知礼,明法,掌握各家所学之精妙,晚辈看这书院,无不昭示天人合一,此乃道家精通。”

    “哈哈,不错,正是天人合一,万事万物,本为一体,何须分离,人族本就生于山野,与这山野,该融为一体才是。”

    “是啊,可惜了,红尘滚滚,是是非非,难舍难断,入世容易出世难。”

    李铮想到,他这一生,是过不了这样的日子;了。

    “我等出世的目的,乃是为了入世,现在公子就在世中,又何须向往出世呢。”

    是啊。

    苏轼也曾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之事,岂能完美。

    “我在皇都之时,就曾听魏王所言,魏国十郡之地,有五郡的读书人,都出自沧海书院,有三郡的郡守,是沧海书院的学子,他们学治国之道,为大魏效力,这也符合先生先出世,后入世之言。”

    罗肃同的名声,就如同这沧海书院的名望一样,是一点一点积攒出来的。

    出去的每一个学子,都是沧海书院的一股势力。

    这样的影响力,是任何人不能小觑的。

    当务之急,李铮要做的是造势。

    既然是造势,那能拉拢上沧海书院,必定事半而功倍。

    端阳之夜,罗肃同对他的好感,可不只是欣赏,应该是有别的目的。

    沧海书院准备的宴席,清淡宜人。

    也只有这青山绿水,才能孕育出这样的佳肴。

    正席过后,又是品茗。

    这时候,屋子之中,就只留下李铮和罗肃同两人。

    “端阳之夜,公子作诗一首,雄心昭昭,展露情愫,老夫对此是爱不释手,今有疑问,还请公子为老夫解答一二?”

    这是要论诗!

    《短歌行》中,展露的是何样的心志,不言而喻。

    果然,,每个关心大骊前太子的人,最终还是会落在这权谋之上。

    “先生请说?”

    “此诗前八句,乃是感慨,杜康者,当酒也,其后,就是展现出招贤之心,再往后,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在问,哪里才是容身之所,到最后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些与公子处境,倒也完全相符,皇都突变,公子出走,是应该感慨,是应该借酒消愁,身边只有十八勇士,的确是孤独了点,求贤之心不可少啊,再接着,到了大梁,发觉世事,不尽如公子所思,何枝可依啊!

    到最后,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我所不明白的,就是在这里,那夜的解释,是公子有效仿圣王,推崇大骊礼法之志,可这与公子的经历,似有不符,还请公子解惑?”

    当初,李铮窃用这首诗,就存着展露心中抱负的想法。

    此举为的就是吸引魏国的氏族,前来投靠,只是没想到,第一个人是罗肃同罢了。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么说来,先生就是我的嘉宾呢?”

    李铮反问。

    罗肃同是没说话,但他点头了。

    这是肯定。

    “先生通晓天地,怎会不知晚辈之心,我历经艰险,出走魏国,这就是我的心意,妇人当道,少子为帝,尚武帝得国不正,我李铮岂能没有争霸之心?”

    李铮是将话摆明了说。

    罗肃同舒了一口气。

    “论军,我魏国有铁甲,论教化,有沧海、白鹿,论富足,十郡之地,黔首众多,古往今来,方国能强如魏国者,能有几何,纵然久远之齐国,也不如也。

    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魏国也有魏国之难也,魏王联姻哀帝,欲以为魏国持久之道,哀帝崩,又联于尚武帝,诞下太子,将来太子做了皇帝,魏国可得太平。

    不曾想,尚武帝年老昏聩,妇人当道,我魏国与大骊的关系,仅隔一层薄纱,捅之既破,破之情谊不复,只余仇恨。

    在此情境之下,我魏国想要长久,唯有辅佐公子即位,老夫年迈,赤子尚存,将死之躯,愿为魏国谋也。”

    罗肃同忠君爱国的感情,李铮是相信的。

    不然他也不会辞去大骊的官职,来做魏国的司寇,后来又是书院之主,一心培养贤才。

    魏国,天下方国最盛。

    对中央帝国大骊来说,这样的方国,不能为之用,就只能为之敌。

    事到如今,魏王和先皇后的关系就决定了,不管到什么时候,魏国与大骊就只能为之敌。

    居于深宫的司徒明月,是不会一直放任魏国下去的。

    现在是齐国绊住了大骊的脚,等空出手来,就会调转枪头。。

    罗肃同就是看到了这一点。

    “天下之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身逢天下大乱之际,魏王若是不进一步,那就只能是退十步,魏王不做的事情,赵王会做,楚王会做,齐王会做,我都来了,魏王依旧是无动于衷?”

    李铮试探问道。

    “也全非魏王之过,须知不居高处,不知风寒的道理,何况,魏王也并非无动于衷,只是没有做出决定而已,老夫今日寻上公子,是想与公子齐心协力,让魏王做选择。”

    罗肃同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