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谈个恋爱就出名》 206.天后(第2/2页)
视角——如果我们把自我当成积极的、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来思考自己的能力,人人都过着具体的生活,要作出具体的决定,那么这一视角是绝对必要的。设想我们可以采取一个自己想象的先验立场,这意味着在一个人遭遇问题,这些问题又需要作出个人抉择而无法进行客观研究的时候,就无法正确理解他作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正如克尔凯郭尔在1843年一篇著名的日记中所说的,在此意义上,我们无法找到阿基米德式的“安息之地”:
正如哲学家所说的,生活必须向后去理解,这完全正确。不过,他们忘了另一个观点,那就是生活必须向前活。
(《日记》第127页)
当我们作为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或研究者“从外部”去思考事物时,我们是怎么想的,这和当我们作为固守形式的行为者采用“从内部”的观点,努力实现似乎毫无争辩余地的具体意图时,我们是怎么想的,二者之间有重大区别。克尔凯郭尔强调主观性,其部分原因或许在于,面对那些或者忽视如何看待实际投入的意义、或者用巧辩来把它搪塞过去的人,他希望着力重申和强调这种意义。我们不能认为一切,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的行为,都可以从纯粹观察性的或解释性的方面来看待。他不想否认人们常常假装并非如此,人们认为自己服从客观范畴或种类,因而行为不得不受到限制:人们由此认为自己被赋予一种无法改变的品性,就像处于审美意识的某种表达中。此外,他们也许认同于某一特殊的角色,甚至(至少基于对伦理的某些解释)想象自己无可奈何,必须遵守社会认可的规则和义务。不过,所有这些观念都涉及种种的自我欺骗,必须予以揭露和曝光。克尔凯郭尔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它们,可以说开创了对不真实和虚伪(isefoi)的剖析;在后来的存在主义文学中,对上述两方面的描绘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尤其是萨特,他认为“个体的主观性”是自己思想的出发点,坚称有必要认清这种主观性要求些什么,有必要弄清我们生而为人或为我们的行为所应承担的责任,不能把它推给某种臆想的客观决定因素而加以抛弃。萨特这样说并非空口无凭。
图13让-保罗·萨特(1905——1980)
在克尔凯郭尔的作品中,这一主题非常清晰。在《附言》中,它以不同形式贯穿始终。即便是这样,按他的情况,还有更多的问题有待探讨。宣称我们不能仅仅作为观察者而活着,宣称要充分描绘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就必须明白地面对在行为中占据主要位置的主观视角所提出的主张,这是一回事;在写作中,这一视角似乎归根结底应该得到优先的地位,这是另一回事;主张只有参照这样的观点,我们才能正确理解伦理和宗教的论都有助于明确他与众不同的观点,并且,这些争论都与人们尝试区分经验的两种层次有关。在某一方面,这种区分的某些含义似乎比迄今为止所分析的要更极端。
最后这一点上的众说纷纭已令评论者感到迷惑。在克尔凯郭尔述说时,似乎就其特征来说,客观沉思通过运用一般术语和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妨碍对存在之基本特性的理解,而似乎只有通过行为的这种内在意识,我们才真正注意到后者。然而,虽然克尔凯郭尔表述自己思想的模式常常显得夸张或误导人,要理解让他这样做的潜在思虑并不太困难。这种思虑最终与我们自己有关,我们参与到他所关心的“生存进程”中,是负责任的、自我做主的参与者,这有别于自然的其他万物。此外,他对人类处境的主要看法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时时要求自己关注自己作为个人的终极价值和终极命运;通过比较,所有其他的考虑因素——包括与认知性或理论性研究有关的——都变得不重要,最终将被视为没有关联或令人分心的。他对“内在性”的强调反映出这一重点,这一“内在性”与其所说的主观性不可分离。内在性不能被等同于内省我们自己的精神状态这一习惯;否则内在性就成了一种超然的沉思,而不是积极的投入,这相当于把它比做一种观察的态度,克尔凯郭尔把这种态度和客观性联系在一起。相反,它表现为自我承诺,以及履行这种承诺的精神:一个人要表现出内在性,得通过他形成的决心、他认同于这种决心的真诚程度,以及这种决心在多大程度上掌控他应对自己所面临的处境的方法。如此理解内在性,它便和在《附言》,这又是另一回事。这些进一步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