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往事: 第81章三从叔曾祖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五代十国往事》 第81章三从叔曾祖(第1/2页)

    【皇太三从叔曾祖】
    一招鲜,吃遍天。田令孜最擅长的就是躲在幕后,操控台前木偶,以上帝视角安排一切。
    成功了,坐享其成;失败了,弃木偶保幕后。屡试不爽。
    现在,田令孜被推到了第一线,成为众矢之的。无奈之下,田令孜使出金蝉脱壳,以退为进。
    田令孜主动向“杨派”示好,重新提拔重用了杨复恭。
    杨复恭担任了左神策中尉、观军容使,几乎掌握了中央禁军指挥权,之后大肆排斥“田派”,首当其冲的就是“随驾五都”。
    面对“杨派”的反扑,田令孜无动于衷。田令孜在向杨复恭传递一个信号:我认输了,我退出,不玩了。
    田令孜主动要求外放,以西川监军宦官的身份,离开中央,投靠了西川陈敬瑄。
    田令孜走了。兴元的杨复恭忙着捡拾中央的权力,而凤翔的朱玫则继续积极运作李煴登基。“两个中央”的局面即将形成。山无二虎,国无二主。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是在所难免的。
    毫无悬念,这将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政治斗争,这是两位李姓皇族的内斗,其本质是两位“天子”扛把子,无数藩镇选边儿站。在它面前,以往的任何政治斗争都是小儿科,什么“牛李党争”、“保研党”、“田杨之争”……都是渣渣。
    然而它又存在先天缺陷,是畸形的,不合法的。
    首先,唐僖宗西逃凤翔,理由是躲避军阀李克用的威胁。
    然而人家李克用不仅没有进犯长安,反而主动撤退到河中,继而撤回到河东太原府。长安受到威胁的理由不成立了。唐僖宗却没有回到长安,而是继续南下兴元。理由呢?是遭受了朱玫、李昌符的威胁。
    可人家朱玫、李昌符是奉了朝廷(宰相)的命令,前来迎接圣驾的。僖宗逗留兴元府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甚至自相矛盾。
    所以,“兴元流亡政府”的合法性一直饱受争议。故而朝中的文武百官一致抵制兴元流亡政府,地方藩镇也联合抵制。
    当时,地方的贡赋全部送到长安,而不送兴元,也证明了“兴元流亡政府”没有得到地方藩镇的认可。“兴元流亡政府”几乎断绝饮食,所以之前田令孜才不得不哀求王重荣,以赦免他所有罪责为交换条件,换来了十万匹绢,以解燃眉之急。
    其次,我们再看凤翔的李煴。
    与“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出道的刘备一样,李煴以“肃宗之后”出道。李煴的高祖是唐肃宗李亨,曾祖是襄王李僙。咱们就从肃宗李亨开始往下捋一捋:
    代宗李豫——李亨长子
    德宗李适——李豫长子,李亨长孙
    顺宗李诵——李适长子,李亨曾孙
    宪宗李纯——李诵长子,李亨玄孙
    穆宗李恒——李纯三子,李亨五世孙
    敬宗李湛
    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以上三人皆李恒之子,李亨六世孙
    宣宗李忱——李纯十三子,李亨五世孙
    懿宗李漼——李忱长子,李亨六世孙
    僖宗李儇——李漼五子,李亨七世孙
    稍微有点儿意思的是唐宣宗李忱,不是父死子继,也不是兄终弟及,而是侄死叔继,“皇太叔”即位。
    李煴是李亨的玄孙,跟宪宗李纯平辈。也就是说李煴是唐僖宗曾祖父辈儿的人。
    别急,唐僖宗恐怕还不能直接管李煴叫“曾祖父”或“叔曾祖父”。严谨的分析如下:
    首先从平辈儿的宪宗李纯与李煴的关系开始入手。
    宪宗李纯与李煴同高祖父(李亨),不同曾祖父(李豫,李僙)。
    即二人的曾祖父辈儿是亲兄弟,同父异母;祖父辈儿是堂兄弟(亦称“从兄弟”),那么父辈儿是从堂兄弟(再从兄弟);再到李纯、李煴这辈儿,他俩就是族兄弟(三从兄弟)。
    宪宗李纯是唐僖宗的曾祖父,所以李煴便是唐僖宗曾祖父的族兄弟(三从兄弟),因此,僖宗对李煴的书面称呼应该是——“三从叔曾祖父”。
    全世界只有中文能清楚的表达这种宗族伦理关系,六个字表述二人山路十八弯的血缘关系。
    侄子死了,可以传给叔叔,因为有“皇太叔”先例。曾孙子死了,传位给曾祖父的,亘古未有,而传给“三从叔曾祖”的更是闻所未闻。
    “皇太三从叔曾祖”?滑天下之大稽。
    僖宗不管是晏驾归西,还是退位让贤,皇位都不可能轮到李煴头上。
    刘皇叔可以勉强继承汉献帝的江山,但“李皇三从叔曾祖”是不可能继承唐僖宗社稷的。
    扒了茅房盖楼房,打根儿上就是臭的。
    田令孜老谋深算,深知这是一出肮脏龌龊的政治闹剧,是一池浑水,越蹚越浑,深陷其中难免不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无论成败,都将背负千古骂名,避之犹恐不及。
    所以,田令孜向“杨派”示弱的行为乍一看,似乎是“田派”势力的的集体投降,其实是他以退为进,故意把“杨派”推到风口浪尖之上,推到浑水的漩涡中心,让杨复恭成为口诛笔伐的目标。
    西川,是田令孜韬光养晦的首选目标。在陈敬瑄的多年经营下,西川已经成了田令孜的避风港。躲在这里,隔岸观火,积蓄力量,等待坐收渔翁之利。
    耍权术,田阉是王者。
    【国无二主】
    朱玫扶持李煴强行上位,另立朝廷,走出一步险棋。
    为了获得支持,朱玫广布恩惠,从中央到地方,一律升官加爵,向全天下行贿,只求天下承认李煴的帝位。
    这一招还是很有杀伤力的。
    虽然李煴是天子的“三从叔曾祖”,但毕竟是高祖、太宗血脉,李姓皇族。藩镇军阀反正是向李唐皇室效忠,管你是皇太子、皇太弟、皇太叔,还是皇太三从叔曾祖……何况还能得到实惠,加官进爵。支持!
    绝大多数藩镇、地方官员都明确了态度:要紧密团结在以李煴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周围。
    特别是淮南高骈,直接上疏劝进:昏君无道,奸佞擅权,您老人家早就该主持正义啦!
    光启二年(886)十月,在文武百官的拥护、劝进下,李煴终于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改光启二年为建贞元年,给唐僖宗上了尊号:太上元皇圣帝。
    这一幕还真的致敬了他的高祖父,肃宗李亨。
    当年,唐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乱”,驾幸蜀地,其子李亨趁机在灵武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现在,唐僖宗同样逃亡蜀地避难,李亨玄孙趁机登基即位,遥尊僖宗为“太上元皇圣帝”。
    希望讨个好彩头吧。
    新君登基,天下藩镇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在表面的数字上看,支持者远大于反对者,但实际情况却是支持者不是真支持,反对者是真反对。
    其中一个反对者,是河东李克用。
    李煴给李克用送去诏书,云:皇上逃到半路,遭遇卫队哗变,不幸驾崩;文武百官及地方全都拥戴我承继大统,我现……朕现在是皇帝了,爱卿要乖哟。
    李克用征求智囊团的意见。
    谋士盖寓劝李克用万万不可接受李煴的“诏书”,因为天下人早就被田阉一党带了节奏,制造舆论,把此次天子出逃的锅甩到你头上,说是河东李克用逼驾,致使天子出奔。现在你要是承认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