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鉴: 81、第二十回 忠婢女苦谏诛权相 弱书生严刑逼供词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www.wajiwenxue.com提供的《帝鉴》 81、第二十回 忠婢女苦谏诛权相 弱书生严刑逼供词(第1/2页)

    余良甫还在游移不定,此事办成了固然能除掉于孟阳,若办砸了不仅赔了仕途,只怕他这清流之首的名声也都毁了。玉溪见他还在迟疑,心知读书人最重名节,便激道:“大人还在顾惜名声?”
    余良甫沉默不语,玉溪又道:“古有晁错杀身成仁,终平吴楚七国之乱,成汉景一代明君,同为帝师,大人就算不肯为自个儿的前途一搏,也该为皇上分忧解难。”
    这句话正掐住了余良甫的命脉,他自诩忠臣,又为帝师,为王事死乃义不容辞,况且玉溪是皇帝跟前儿的人,只怕有些话皇帝不好开口,便特意让玉溪来传话。富贵险中求,只能赌上一把了,想了一阵,余良甫也不再犹豫,重重放下手里的酒盅,低沉着嗓子道:“好!这一次老夫就是身败名裂,也要将于孟阳扳倒。”
    果然,玉溪才拜别了余良甫,乾清宫便来人传旨,召其入宫。余良甫心里暗自琢磨着,又连喝茶漱口,洗了把脸,去了身上的酒味,才赶往乾清宫。
    皇帝已在东暖阁等着了,常豫的事还未解决,刑科给事中刘德芳并御史又驳回于懋敏的判书,这无疑是火上浇油。余良甫掀帘进殿后,便见皇帝神色沉郁,待行过礼,皇帝就将那份刚拟好的谕旨递给他。览过后,余良甫不禁诧异,常豫的案子按章办事即可,皇帝又何须横插一脚。但转念一想,皇帝既然决心将科场的案子闹大,必欲对付于孟阳,适才让玉溪通风也说得通了,他沉眸思忖片刻后方道:“如今证据不足,皇上若要革去此人的功名,只怕吏部那边未必肯办,还会打草惊蛇。”
    吏部尚书正由于孟阳兼领,而常豫又连着江南士族,于懋敏的案子证据确凿都有人横加阻拦,就凭一纸诏书怎么动得了他。如今不仅是私怨,那帮结党营私的南人士族更触动了皇帝的逆鳞,她道:“朕现在是奈何不了他们了?”
    余良甫立在堂下,心里早有了谋划,“不是奈何不了。于孟阳一介文臣,常豫小小一个进士,皇上要除掉他们,只须一武夫,要杀要剐全屏圣意。”
    皇帝听出了话外之意,“你的意思是不单单要除掉他,还要让天下人信服,这样才能名正言顺的翦除那一帮党羽。”
    余良甫微微颔首,“于懋敏已经招供,考卷也重审了,于孟阳窃国弄权的罪行昭然若揭,皇上若一味依规章办事,朝中多为于党,令旨下去,无人肯办,又怎奈何得了他。”
    皇帝微微沉思,余良甫抬眼看了一眼,察言观色道:“擒贼先擒王,只须皇上一声令下,遣锦衣卫将于孟阳拿下,让于党们措手不及,到时候形势一变,势必将他们一网打尽。”
    所谓快刀斩乱麻,可于孟阳到底是三朝元老,又是傅后亲信,若擅自处置,怕是后果难料。皇帝起身踱步,一时游移不定,问道:“那些士子的考卷都审完了,于孟阳果真有胆子公然作弊?”
    余良甫犹豫了几分,却一不做二不休,愤然作色道:“考官们明显偏袒南士,不少文辞拙劣者忝列三甲,反而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落了第,其公然舞弊、操弄权柄,是可忍孰可忍啊,皇上!”
    皇帝面色愈发难看,却是忍了又忍,挥袖喟叹道:“你先退下,让朕再好好想想。”
    余良甫还要再劝,见皇帝神色不豫,终是暗叹了一口气,叩头跪安。待余良甫走后,皇帝闷在暖阁里闭门不出,左右想着余良甫的话,却还是难下决断。这么一晃,半天过去了,天色渐暗,玉溪领宫人掌灯进来,却见皇帝还坐在御案前,一动不动,谁也不敢开口说什么。
    这时高贤提着奏事匣子进来,见皇帝神色不对,也不敢上前,询问似的望了望玉溪,玉溪回了个安心的眼神,他这才将奏事匣子奉上,还不及开口,皇帝就皱眉道:“都什么时辰了,谁递来的折子?”
    案例朝臣奏折会在每日子时前由内阁递往景运门的外奏事处分门别类、依轻重缓急,再由设在乾清门的内奏事处递到御前,到次日寅时前再发往六部。如今已过酉时,若无大事,外臣不得奏事,高贤不由得嗫嚅道:“奏事处的郭公公说,这是元辅大人的折子,奴才们不敢耽误,便赶紧送来。”
    皇帝神色不大好,却也没再多问,玉溪将匣子里的折子取出,皇帝接过来,览毕,竟是奏请革除常豫功名,将其移交刑部,并彻查严文焕死因,她眸光一沉道:“好一招壮士断臂。”
    玉溪不解道:“出什么事了?”
    皇帝将折子递给玉溪,她看完后,心里也是咯噔一下,本以为于孟阳会力保常豫,这样不仅会触了皇帝的眉头,恐怕太后也会不快,如今他却以退为进、弃卒保车,将科场舞弊与严文焕的死全都推给常豫,那么他的罪名自解。玉溪心一沉,暗道绝不可功败垂成,她合上折子,半是试探半是激将道:“那么,皇上也打算让常豫当这个替罪羔羊,以此息事宁人?”
    “替罪羔羊?”皇帝冷笑道:“你如何就知常豫只是个替罪羔羊?”
    玉溪噤声不语,只怕皇帝心里还因沐霖的事对常豫心怀怨愤,一时也不敢再说下去,倒是皇帝自觉失言,转而道:“于孟阳这个老狐狸,想就这么撇开关系,没那么容易。”
    玉溪暗地一喜,趁机谏言道:“昨日奴婢读了半卷《汉书》,正看到《霍光传》,一时不免唏嘘,皇上今日之处境,又与昭帝何其相似。”
    汉昭帝年幼登基,由汉武帝留下的四大辅臣霍光、上官桀、桑弘羊、金日蝉共同辅政,最终霍光除去三人,大权独揽,专横跋扈,而昭帝年纪轻轻就莫名暴崩。其中经历与皇帝极为相似,这正戳中了她心里的痛处,玉溪自然明白这一点,又接着道:“于孟阳此时虽不至窃国谋反,若养虎为患,他日与傅友德互为表里,到时候,只怕为时已晚。况且,太后有言在先,太宗子嗣并不止皇上一人……”
    此中关键,皇帝如何没有考虑,如今被人直言出来,一时脸色大变,怒气上涌,斥道:“放肆!”
    玉溪不露惧意,从容跪下请罪道:“奴婢妄议朝政,若皇上降罪,奴婢愿引颈就戮,但奴婢所言,句句发自肺腑,这一次若不除掉于孟阳,待其反扑,后患无穷,望皇上三思。”
    玉溪言辞恳切,说着竟带了几分哽咽,泣道:“奴婢知道主子心里的担忧,若事后太后发难,就说这一切都是奴婢怂恿的,皇上不过是听信了奴婢的谗言,太后定然不会怪罪于您的。”
    皇帝并非真生了玉溪的气,只不过恼羞成怒而已,玉溪话里话外的意思全是为了她好,她怎不动容,遂连忙扶起玉溪,急道:“朕怎能让你担了罪名,惹人笑话!”
    因情绪起伏不定,玉溪耗费了不少精神,不仅额头上冒汗,脸色也泛着苍白,皇帝扶着她在炕上坐下,叹道:“你说的,朕心里都明白。”
    玉溪惊讶得看着皇帝,皇帝抽出怀里的帕子,为她拭了额头上的汗,缓缓道:“只是朕得寻一个两全的法子,既能罢免于孟阳,又能让母后和国舅不生间隙,若贸然行事,就算能除掉他,也得不偿失。”
    “照现在的形势看,太后对于孟阳也心生不满,这不正是除掉他的好时候?”玉溪反问道。
    皇帝却摇头无奈道:“母后即使有些不满,可要是朕擅自动武除掉于孟阳,只怕她会觉得朕醉翁之意不在酒,还有余师傅也掺和进来,这事就更复杂了。”
    玉溪急道:“皇上深谋远虑,可就该这么放任不管?”
    皇帝微眯了眼,轻声道:“不会的。”
    玉溪看着皇帝略显深沉的脸,这才意识到她再也不是那个事事要和她商量的小皇上,恐怕她心里早有了谋划,只是不再轻易显露自己的情绪。玉溪一边暗自惊心皇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wajiwenxue.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